经国务院同意,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十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基本实现全覆盖,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25年,力争纤维素乙醇实现规模化生产,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技术、装备和产业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形成更加完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生物燃料乙醇是以生物物质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等途径获得的可作为燃料用的乙醇。发展生物燃料乙醇是解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焚烧问题、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
燃料乙醇与汽油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形成乙醇汽油。这种汽油能够减少二氧化碳以及机动车尾气中的颗粒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排放。根据《实施方案》,我国将全面推广E10乙醇汽油,也就是在汽油调合组分油中加入10%的变性燃料乙醇调合而成的环保汽油。
清除阻碍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始于“十五”初期,起初的生物燃料乙醇是以玉米等粮食作为主要原料,但是多方反映玉米制油会威胁粮食安全和价格。他们一方面认为,制作乙醇汽油成本相较普通汽油成本高进而影响油价,另一方面,全国的乙醇汽油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
为此,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特制定《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指出,按照国家车用燃料乙醇“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不再建设新的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燃料乙醇项目。
先前也有专家对乙醇汽油的使用提出质疑,认为乙醇汽油的油耗比正常汽油的油耗高且有安全及价格方面等隐患。对此,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副教授高力平告诉财新记者,乙醇汽油的使用在夏季可能会有所影响。乙醇在夏季高温条件下,某些车辆的输油管可能形成“气阻”现象,使得发动机工作不正常进而影响车的性能,但一旦输油管温度降低,该问题就不会产生。“气阻”是指输油管因高温产生的空气堵塞油路导致发动机供油不足而熄火的现象。
安全问题上,高力平表示,乙醇汽油在中国已经用了十几年了,并不存在安全上的问题,无非就是生产、运输、存储过程中处理手段正确不正确的问题。价格方面,乙醇相较汽油价格高一些。但在使用乙醇方面,有政府补贴,面向大众不会有太大变化。
推广条件成熟
目前,中国可再生液体燃料发展滞后,2016年实际消费量仅约300万吨,不到全国成品油消费的1%,已成为当前能源转型的突出短板,亟待加快发展。同时,原料方面,据有关权威机构测算,中国每年产生的超期超标粮食可支撑一定规模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同时,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经过十多年发展,在技术、人才方面也已趋于成熟。
国际方面,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消费国。据美国可再生燃料协会数据,2016年全美生物燃料乙醇总产量达4554万吨,车用乙醇汽油在美国应用已实现全覆盖。生物燃料乙醇产业需求,持续拉动了美国国内玉米生产、提高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美国已经形成了粮食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发展局面。
巴西作为全球生物燃料乙醇第二大生产消费国,也是最早实现车用乙醇汽油全覆盖的国家。目前,巴西生物燃料乙醇已替代了国内50%的汽油。巴西通过甘蔗-糖-乙醇联产,根据国际市场蔗糖价格调节汽油中乙醇掺混比例,同时大力推广乙醇汽车,扩大乙醇消费量,保障了国内甘蔗价格和糖价的稳定,维护了农民利益。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生物燃料乙醇和车用乙醇汽油,年消费乙醇汽油约6亿吨,占世界汽油总消费的60%左右。推广生物燃料乙醇生产以及使用乙醇汽油成为必然趋势。
实施意义重大
截至目前,中国生物燃料乙醇年消费量近260万吨,产业规模居世界第三位。全国已有11个省区(包括黑龙江、河南、吉林、辽宁、安徽、广西6省(区)全境和河北、山东、江苏、内蒙、湖北5省的31个地市)试点推广乙醇汽油,乙醇汽油消费量已占同期全国汽油消费总量的1/5。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负责人就《实施方案》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有五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有利于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调控粮食市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并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力平表示,推广乙醇汽油早在南美推行多年,因当地盛产的甜菜、甘蔗等作物中的糖可以用作生产乙醇,中国在东北地区试点也是因为东北盛产玉米、木薯等含淀粉高的粮食。
《实施方案》明确,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基础和前提,避免出现“与人争粮”、“与粮争地”问题,同时提出了“着力处理超期超标粮食,增强粮食市场调控能力和提升质量安全水平,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科学合理把握粮食燃料乙醇总量”等原则和要求。
(来源: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