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會講故事的樂視,其實一直在帝國與亡國之間彷徨

鈦媒體

text

以2012年9月19日樂視的“顛覆日”為開端,樂視用不到4年的時間,從面向B端銷售版權的公司,在用戶層面,近乎於透明,搖身一變故事大王。

在即將過去的4月,先是以一封公開信,號召並引領硬件進入免費時代,再是“硬件免費日”,再到連發四款新品,有關這家被業內戲稱“以發布會為驅動力”的公司的爭議從未停止過。

一種聲音認為,樂視正在發展成為互聯網的又一標志性企業,但另外一種聲音則認為,樂視只是在忽悠。

而在筆者看來,樂視現在正面臨一個十分危險的時刻,這個危險有資金上的問題,有發展的問題,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樂視之根本—內容。

建立在內容之上的樂視帝國

樂視這一路走來,我們會發現,它成功的起點在於當年在各大視頻網站對於版權還未真正開始重視時,以超低的價格購入了大量的正版影視劇,2012年時的數據:50000多集電視劇、4000多部電影,拿到了國內大約70%的熱門電影、電視劇的獨家網絡版權。

這個積累給了樂視後面的發展最大的動力,在樂視一直所營造的生態“平台+內容+終端+應用”的收入模式當中,內容就是作為發動機的存在。

在內容上的優勢使得樂視在推出超級電視時,有了一個圓滿的故事可講,內容運營,服務收費,這是樂視一直在強調的有別於包括小米在內的所有電視廠商的地方,拿掉內容,樂視本質與小米並無任何差別。

基於此,在超級電視推出之後,截至2015年,超級電視的總銷量達到了500萬台,在2015年的財報當中,終端業務的收入達到了60.89億元,但樂視致新(主營超級電視)卻虧損7.3億元。而以電視為基礎,售出的會員收入達到27.1億元,難怪小米王川一針見血:“樂視玩得一手好資本,通過硬件公司的虧損包裝上市公司的盈利。”顯然,與此相比小米的電視銷量相比較之下有點黯淡無光。

所以,我們可以從這當中去追溯,樂視的生態基礎基本是建立在它的內容之上,以內容為核心賣點,通過售出硬件,綁定用戶,再後續收費。

這一模式在超級電視上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樂視開始廣泛復制,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樂視開始了大踏步式的擴展。

在內容上,基於樂視網、樂視新媒體、樂視影業的基礎上樂視購入花兒影視,分拆樂視體育、樂視音樂,以及計劃中可能分別獨立發展的垂直頻道,繼續在內容上拓展。

而在終端上,超級電視之後,超級手機、樂視汽車、樂視自行車、樂視耳機等等一系列可以和內容搭邊的產品相繼問世。

所以,樂視今日雖然看上去業務線無比寬廣,無非就是復制樂視網+樂視致新的模式。而這就是為何樂視一直在叫賣的生態圈概念,但除了燒錢賺吆喝,並沒有實際業績來證明其產業擴張和硬件燒錢的可持續性。

根基正在崩塌

問題來了,作為核心驅動力的內容,樂視看上去比2012年的時候更加強大,畢竟樂視影業、花兒影視、樂視體育都是各自領域排名前列的公司,而在2012年,這些都還幾乎不存在。

但是,我們要考慮到一個相對值的問題,在2012年,幾乎沒有人注意內容這一塊的重要性,即便是優酷們在2011年之後開始采購版權,也是以頭部版權為主,而未真正注意長尾的效應,所以樂視網2012年依舊有高達70%的影視劇市占率。

而現在的情況卻復雜的多,由於國內影視劇版權的正版化進程,以及各大公司開始意識到版權的價值。 優土、愛奇藝、騰訊組成的第一梯隊,搜狐、PPTV組成的第二梯隊,以及一些垂直領域如B站、芒果TV等組成的第三梯隊,都開始了在版權上的采購。

這就直接導致,看上去樂視的影視劇版權在持續增加,但在比例上卻開始縮水,從市占率70%一路下滑。

數據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據去年年底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發布的《2015年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10月,樂視網在整體市場份額、移動端市場份額和付費用戶比例三項指標上均大幅落後主要的競爭對手愛奇藝、騰訊視頻、搜狐視頻等,僅排名第六,而在去年上半年來自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以總覆蓋人數為參考標准排名前十位的視頻網站中,樂視也僅排在第6的位置。

這對於樂視來說幾乎是致命的一點。 在70%的市占率的時候,用戶所看不到的內容,與現在相比少的多,所以用戶願意付費來購買一台影視劇集合度頗高的電視,但現在或許只有50%都不到,這就直接導致一個問題,用戶對於你這個品牌的信任度。

比如一部最新上映的電影,優酷有,你沒有,一部最新的綜藝,愛奇藝有,你沒有。一次兩次,用戶或許可以接受,但長此以往,不用懷疑,用戶在會員到期之後,終將回到平板、PC等強大的內容聚合產品前面,因為內容產品一向是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不是你給什麼我就看什麼。

從這個維度出發,你或許可以理解樂視現在為何正在極力的去推進它的硬件免費策略,因為借助長達5年,甚至更長的服務年費,可以至少保證這5年之內,這些用戶依舊捆綁在樂視的手中。

而借助這段時間,足以給樂視一個緩衝期,從而在5年之後,想出更好的辦法來留住用戶,比如政策上的松動。某種意義上,樂視是以一種心理營銷的手法,綁架用戶,讓用戶陪著樂視一起來等待風起,從而降低自己的風險。

在樂視圈到足夠多的用戶之前,它必須不斷融資輸血,因為硬件和內容都是燒錢大戶,而這個時間裡其他企業難道就會睡覺嗎?

內容不優,銷量二流。其實,他在炮轟“競爭對手”的背後是自己的根基正在崩塌!

以樂視體育為例,為什麼會崩塌?

同理,垂直方面的樂視體育也面臨這樣的風險。

在樂視體育目前的內容儲備上,我們看到了眾多的賽事版權,從國際頂級的賽事英超、歐冠,到國內影響力頗高的中超,再到冷門一點的沃爾沃帆船賽等,不可謂不齊全。

但作為國內與英超、歐冠其名的三大王牌賽事之一的NBA,樂視體育並沒有競爭過騰訊。

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英超,在2014-2015賽季,我們可以看到轉播英超多年的新浪體育,並沒有拿到版權,坊間傳聞資金不夠。

但另外一重因素很少有人提,版權方的新英體育,在分銷版權的同時同樣想打造自己的平台,所以掐斷了新浪的版權,因而2015-2016賽季,我們看到的是同樣轉播英超多年的PPTV被掐斷了版權,從而轉頭購入西甲的獨家版權。

這樣的事情,在樂視體育身上,完全有可能再次上演,除非樂視體育拿出一個新英不可能拒絕的價碼。

所以,無論是騰訊的砸錢搶版權,還是新英的主導平台方,都可以說明,在體育版權上,看上去現在輝煌無比的樂視體育,隨時有著崩塌的可能,因為這是一個比誰錢多的游戲,這一點樂視似乎並不見得有多少優勢。

而企圖依靠這幾年建立一個體育用戶社區,從而與版權方的談判中占據主導,這無異於天方夜譚,對於頂級的賽事版權方來說,它永遠不缺少追隨者,而對於用戶,只會跟著這些賽事走,英超的球迷,不會為了看德甲,而放棄英超。

目前在內容上沒有哪一家可以形成壟斷,這也是為什麼眾多視頻競爭者不斷加大投入“跑馬圈地”的原因。這種多極競爭格局,樂視的內容無優勢下硬件免費黏住會員的所謂“生態”圖謀無異於一場賭博。

從這個角度去看待問題,樂視體育的壁壘是建立在內容之上,而不是所謂的生態,而內容又是直接與錢掛鉤,樂視資金緊張,人盡皆知,所以分拆各條內容業務線。

造夢講故事→獨立融資→瘋狂燒錢抓用戶→用數據去融更多的錢→繼續跑下去抓用戶→用更大的故事和更漂亮的數據融更多的錢→上市二級市場變現。

這可以簡單的看作是樂視體育商業模式的一個雛形,而其他業務線同樣如此。

但一切建立在錢上面的壁壘都不算高級,一旦某個巨頭玩起同樣的游戲,樂視的壁壘隨時可能會崩坍,而這就會像一個多米諾骨牌一樣,直接推倒樂視所建立的內容+終端的商業帝國。

當然,除了這個最大的隱憂之外,現在業界對於樂視還有另外一種看法—龐氏騙局,即以新的業務融資來補貼已有業務的虧損。

這裡的問題是:樂視項目的融資密集發生在最近一年,還款基本在17年和18年。沒有資本市場的火爆持續,樂視股價就無法維持堅挺,而高頻次的融資,越來越緊的資金鏈和持續攀高的資產負債率。在目前全球經濟衰退、中國經濟反復探底的艱難大環境下,這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為什麼樂視左手停牌,計劃裝入樂視影業;右手卻頻繁融資、頻繁開會講故事。

上了資本發條的樂視,就像無腳之鳥一樣,根本不能停,停就是死。而當一場接一場充滿故事與概念的發布會閃亮登場,有誰知道最後一根稻草何時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