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裏約熱內盧7月13日電
題:體制之殤
必須摒除——世界盃啟迪中國足球之體制篇
新華社記者公兵、王浩明、姬燁
中國足球的問題出在哪?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說法,但最終都少不了一個:體制!
別的不說,僅說足球假賭黑案件,長達12年,從足管中心兩任主任謝亞龍、南勇到多名中層幹部和多傢俱樂部均牽涉其中,成為足球“窩案”……
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如果一個國家的足球最高管理機構這個根子都爛了,中國足球焉能有出頭之日?
中國足球管理體制展示的問題,恰恰是世界盃上大多數參賽國家如德國、荷蘭甚至近鄰日本成功的因素。對比之下,我國足球管理長期處於一種“管辦不分”的狀態,具體表現為:
第一,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種體制容易催生政績足球、出線足球,但對足球普及、人才培養等基礎工作重視不夠。同時,行政干預如改變聯賽賽制等情況時有發生。此外,受到奧運戰略、全運戰略的影響,中國足球不能按足球自身規律發展。
第二,足協管理者由行政任命產生。歷屆足協一把手們雖有管理經驗,但在足球這一市場化程度極高的項目面前短時間內很難具備駕馭能力,因為市場化項目對資源配置、整合和渠道開拓有很高要求,但這些一把手們往往缺乏這方面的能力。即便多年後他們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到了卸任或換崗的時候了,這與許多國家(或地區)的足協掌門人一幹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保持政策穩定性的情形迥異。
第三,囿於事業單位工資、福利政策限制,中國足協難以吸引到更為出色的人才,從而組建結構更合理的團隊。
體制之困,成為我國足球體系建設落後、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
首先,足球人口極度縮水,與世界人口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嚴重不符。其次,職業化改革只是簡單把足球推向了市場,功利色彩十足,對於青少年培養這種公益性項目重視嚴重不夠,導致青訓體系坍塌,時至今日新的體系都未能有效建立。第三,國字號成績一降再降及“假賭黑”的出現,使得中國足球形象越來越差,許多從事足球的孩子既荒廢了學業,又沒有踢出來,就業產生了困難,從而引發家長對足球的觀望,不希望孩子從事足球行業,再加上缺乏場地、師資、專業從業人員等,導致足球人才培養緩慢。
其實中國足協已經認識到了體制問題。據中國足協權威人士透露,現有機制違背了足球發展規律。無論是足協管理層面的改革,還是中超聯賽機構改革,都不能再按現有模式來辦,必須修改。目前正在研究方案的具體實施問題。
專家認為,中國足協的體制改革應當特事特辦,掀起自1992年“紅山口會議”後中國足球又一次革命,而且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
首先,如果保留足管中心,則足球管理中心回歸政府行政系列,承擔協調、監督等政府職能。中國足協則脫離行政系列,承擔國家隊運作、聯賽體系建設、後備人才培養等具體職責。或者取消足管中心,僅保留中國足協。
其次,突破編制束縛,組建真正意義上的專業團隊。對正式工作人員實行“老人老政策”。一部分可留在脫鉤後的足管中心工作,另一部分可由與中國足協之間可雙向選擇。
第三,中國足協應定位為非贏利性社團組織,其經費來源主要由國家專項撥款、成立足球發展基金等面向社會募集、市場開發等渠道組成,吸引各方面力量投入。
第四,取消傳統的奧運戰略、全運戰略考核方式,從針對出線足球的考核改為對擴大足球人口、培養青少年人才、完善競賽體系等基礎性工作的考核。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國家隊建設和聯賽不重視,而是要有所傾斜、重視基礎。
但是,目前中國足協管理者對體制改革還存在很多顧慮,比如一旦改革,中國籃協、中國排協等其他體育協會是否跟進?改革會不會失敗?改革的社會成本如何計算?財政、稅務、工商、保險等其他配套政策跟不上怎麼辦?
業內人士說,這些的確都是問題,但是如果不邁出關鍵的第一步,就永遠無法踏上中國足球良性發展軌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