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據中新網報道,日媒日前撰文,對日本在二戰後70年來經濟、社會等多個領域的發展歷程進行梳理。
日媒指出,日本在二戰後的一片廢墟上,實現了被稱為“東洋奇跡”的復活。經濟也在政治穩定的支持下迅速增長,在20多年裡躍居世界第2大經濟體。但之後,日本也持續面臨其他國家所不曾經歷的嚴重老齡化、石油危機和經濟泡沫崩潰等考驗。
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通貨緊縮
文章稱,日本戰後70年的經濟增長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到70年代前半期的高速成長,70年代前半期到90年代前半期的穩定成長,以及90年代之後股票等泡沫崩潰的“失去的20年”,日本陷入被稱為通貨緊縮的低速增長。
而日本經濟實現高速增長的起點是1956年。當時已超過了戰前的經濟規模,日本政府的經濟白皮書中也記錄到“已經不是戰後”。冰箱、洗衣機和黑白電視這“三件神器”銷量驚人,豐富的勞動力對生產和流通構成支撐。
但文章同時指出,在經濟迅猛增長的背後,扭曲也出現擴大。大氣和水污染日益嚴重,由於增發國債,日本政府的債務出現膨脹。20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經濟經常陷入負增長。經濟刺激的資金和債務不斷增長,遠遠超過稅收收入,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老齡化嚴重:年輕人急劇減少
文章稱,為了建立一個所有國民都能獲得醫療服務和養老金(日本稱:年金)、並能安度晚年的社會,日本在高度增長期的1961年建立了被稱為“全民醫療保險與全民年金”的社會保障制度。
當時,日本社會中年輕一代占大部分,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比例僅為6%。由於接受給付的人很少,該國政府不斷採取從現在來看有可能被稱為“亂撒錢”的政策,例如提高養老金金額和實行老年人醫療費免費等。
然而,目前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已達到總人口的26%,加之日本引入“看護保險”等原因,社會保障的給付額持續膨脹。從全年給付額來看,醫療為約40萬億日元,而養老金達到約50萬億日元。
文章指出,日本的人口自2008年達到頂峰後開始減少,特別是繳納保險費的年輕一代迅速減少。為維繫“全民醫療保險與全民年金”,需要對制度進行大改革,包括提高老年人醫療的個人負擔比例,或每年減少養老金金額。實際上,由於日本國民強烈反對,該國政治也持消極態度,因此改革進展緩慢。
度過數次國際危機
文章稱,“日經平均指數”以日本戰後強勁的經濟增長為支柱,渡過了兩次次石油危機,到1980年代一直呈上升趨勢。並在1989年底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達到3.8915萬點。
1973年以前,日元匯率一直採用1美元兌360日元的固定匯率制,此後改為變動匯率制。之後,日元一路升值,最高達到1美元兌260日元。在日本當局允許日元升值的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Plaza Accord)後,日元升值趨勢進一步加強。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日本股票及土地等資產市場的泡沫崩潰,不良債權問題引發金融危機,股市陷入低迷。2008年秋季美國發生的雷曼危機也波及到了日本,日經平均指數在2009年跌至7054點,創下日本經濟泡沫後的最低值。
隨後,安倍晉三政權出臺新經濟政策,即“安倍經濟學”,股市開始回升,日元匯率也開始向日元貶值方向轉變。2015年4月,日經平均指數時隔15年再度恢復至2萬點。
科研:近15年裡14人獲諾貝爾獎
2000年以後,相繼有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最近15年內更是達到14人。2014年日本出身的3人同時獲得物理學獎。生理學、醫學、物理和化學領域的獲獎人數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在基礎科學到應用工學等廣泛領域獲獎,顯示出日本強大的科學技術實力。
此前是20世紀60至70年代的成果獲獎的情況較多,但最近像2012年的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那樣,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成果也開始得到積極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