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木橋到立交橋:高考還是“躍龍門”?

text

新華社北京6月7日電

題:從獨木橋到立交橋:高考還是“躍龍門”?

新華社記者

劉彤

許正

傅雙琪

939萬中國學生7日走進考場;考場外,從家長、老師、氣象臺、交警到路人都為他們“捏把汗”。但是,和有570萬考生的1977年相比,高考的意義已大不相同。

中國高考依然是世界最大規模的考試之一,參加人數相當於北歐國家瑞典的人口總數。今年報名人數在連續5年下降後首次回升,有考生喊出了“提高一分,幹掉千人”的口號。

但是,和37年前僅有27.3萬個錄取名額相比,今年全國高校計劃招生698萬人。教育部報告顯示,高考錄取率增長迅速,去年全國高考錄取率為76%,創歷史新高。多個省份包括山東、河南等生源大省近兩三年都未能完成招生計劃。

學齡人口下降、高校數量增加是直接原因。更明顯的變化是,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參加高考不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通道,有時候,甚至不是最有效的通道。

1983年參加高考的黑龍江人韓志回憶說:“當年雖然復習條件不好,但很多人對待高考非常執著,有的人考了幾次還在堅持,因為考上大學國家負責分配工作。”

年年被冠以“史上最難就業季”的當下,即使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也不意味著從此高枕無憂。

拿著北大法學碩士的文憑,24歲的張天一選擇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環球金融中心開米粉店。

“我找工作時想,北大畢業生,找工作應該不難吧?後來發現,好的工作大家都去競爭,競爭不那麼激烈的工作自己又看不上。”張天一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找到的公司能不能解決戶口,檔案往哪兒擱都是很現實的問題,這不是考好一場考試就能解決的。”

參加高考成了一種選擇但不是唯一的。儘管沒有權威數據,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學生放棄高考申請國外大學,其中不乏成績優秀的“尖子生”。中國教育線上發佈的《2014出國留學趨勢報告》顯示,2005-2006學年至2012-2013學年,中國赴美留學人數增長了3倍,其中研究生留學人數只增加1倍左右,本科及以下是增長重點。

隨著高等職業院校自主招生試點的推進,部分選擇高等職業教育的學生不用在今天走進考場。中國正在逐步將普通高校和職業教育入學考試分離,願意從事高等技工的年輕人將不再與其他考生考同一張試卷,而有為他們量身定做的考試內容和評分標準。

不過,900多萬考生中的很多人仍然對大學充滿期待,希望成為實現夢想的第一步。從多年前鼓舞考生的口號“梅花香自苦寒來”,到如今“沒有高考,你如何拼得過富二代”可以看出,這場考試被寄託厚望。

線上婚戀網站“世紀佳緣”的創辦人龔海燕1998年參加高考。她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考上北大是自己人生中的質變,後面的一切變化都是量變。

龔海燕曾經因為家境困難不得不中斷學業到廣東打工。與中學同學的一次重逢,讓她意識到彼此之間的巨大差距,“他們是天之驕子,我只是打工妹。”

“如果我當時不高考繼續在珠海打工,那麼我可以接觸的就是公司裏的2000多人,裏面只有100個男生,大多是食堂大師傅、保安和搬運工。說實話,連找對象的競爭都很激烈。”她說。

龔海燕頂著巨大壓力回老家湖南參加高考,北大畢業以後她又考上復旦大學研究生。

“和今天很多農村孩子一樣,我當時沒有什么背景,高考就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機會。”龔海燕說。

她的北大校友張天一儘管沒選擇傳統大學生的就業方式,同樣也不後悔辛辛苦苦準備高考。“大學除了教給我知識技能,也全面塑造一個人。我雖然不當律師,也依然受益於法律的思維方法和做事方式。”張天一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