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两个“急救女孩”,就是对善意的鼓励

新京报网

text

湖南常德火车站近日发生感人一幕,一位男子晕倒在地,两名年轻女子跪在地上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术。不幸的是,这名男子最终没有抢救过来,女孩们离开瞬间,忍不住泪流满面。

两个女孩的悲伤让人动容,但是在互联网上,却有些人希望剧情“反转”,有一些好事者跳出来指责这两个女孩没有“行医资格”,耽误了抢救。这样的指责当然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当时男子也并没有更好的救治条件,没有更好的“医疗团队”在旁边。

面对网上一些非理性的质疑,去世男子的家属及时发声,他们感谢两位女孩,并且表示:“如果这都要质疑的话,以后有人遇到问题,谁还会出手救援呢?”据媒体报道,两位女孩都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急救就发生在他们返校的途中,她们具备基本的急救常识,这是毫无疑问的。成都中医药大学也出来表态,要表彰这两名女生。

那些质疑的人,可能会认为所有的“急救”都要拿“行医资格证”,实际上,所谓“急救”,恰恰就是因为专业医疗人员不能到场才发挥作用。急救并不等于治疗,只是为等待治疗提供一点可能性,让病人多一线生机。急救的成功率肯定不会“百分之百”(即便是医院也做不到),但是如果社会上广泛存在这种急救的意识,对遇到紧急情况的人来说,也多了一点活命的机会。

去年,我在东京曾经参加一次急救培训,内容就是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术,还学习了AED(电击)设备等使用。一个小时的培训,可以大致掌握急救的技巧,但是这样的“技巧”,并不会经常用到,很容易忘记。培训课结束的时候,老师问我一个问题:你认为急救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回答:“要冷静。”他说:不对,最重要的是,不管你是否做好准备,遇到这样的情况,你都要及时出手。

在我国,为好人撑腰、避免英雄流汗流血又流泪,也早已成为社会共识。免除见义勇为者后顾之忧的“好人法”写入《民法典》,也意在以法制为善举护航。同时,“好人法”也传递出一个常识:现场急救就是和死神赛跑,即使抓住了“黄金时间”也不一定能成功,施救者尽最大努力而施救无效的情况是正常现象。任何苛责都是不合时宜的。

幸运的是,从家属和学校的反应中,我们看到了对善良和公义的守护。可以说,这种守护就是急救的社会基础,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广博,形成社会的良性循环,人们遵从自己的“本性”去行动,而得到的,是善意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