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即將在美銷售卻遇其商務部“調查” 華為艱難撬開美國市場

界面新聞

text

【亞太日報訊】縱使華為的海外業務正處在高歌猛進的階段,但美國市場可能依舊是這家公司邁不過去的坎。

就在幾天前,美國商務部要求華為提交有關向古巴、伊朗、朝鮮、蘇丹和敘利亞出口或再出口美國技術的出貨信息。這是繼中興之後,又一家中國大型的科技公司陷入被美國調查出口問題的危機。

同期發生的一件事情是,華為剛剛跟美國公司微軟、英特爾談攏了合作,將在美國上市二合一產品MateBook,除了傳統銷售渠道,還將進駐全美的近百家微軟旗艦店。

現在還很難判斷這一事件會對華為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產生多大的影響。

《紐約時報》稱,傳票是調查是否違反美國出口管控的一部分,不意味著刑事調查。而華為也在聲明中表示,公司承諾遵守業務所在地的法律法規。

盡管如此,這依舊讓華為存有潛在的風險。如果按照中興的遭遇,在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之後,從美國公司進口的元器件供應商將被禁止供貨,從而讓中興面臨嚴重的元器件短缺。中興解聘了包括總裁史立榮在內的四位核心高管以換得美國解除禁令。

市場研究和咨詢機構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楊光對界面新聞記者說,跟中興類似的是,目前華為設備中的很多基礎元器件和軟件系統都繞不開美國公司的供貨。比如在基站建設中必須使用到的FPGA半導體電路,美國公司占據了很高的份額,而主要供應商也是由英特爾和Xilinx這兩家所壟斷。而在軟件系統層面,華為也大量使用了包括谷歌的安卓、微軟的Windows、甲骨文公司的數據庫等。

“在手機芯片業務上,華為有海思這樣的自研產品所替代,在網絡設備所需的關鍵元器件方面,比如FPGA、CPU或射頻元器件,包括華為在內的絕大多數通信設備制造廠商都會依賴於美國的供應商。”楊光說。

目前華為主要分為運營商業務、企業級業務、消費者業務。2015年,華為實現全球銷售收入3950億元人民幣(約合608億美元)。早在2013年,市場研究公司Infonetics稱,華為已經超越曾占電信設備領域主導地位的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電信設備服務供應商。

楊光說,如果真的被調查出確鑿證據並進行制裁,受到傷害的是不僅是華為,美國供應商同樣也會遭遇損失。因為華為作為一家體量非常大的電信設備公司,每年對美國公司的采購量非常大。以光器件商Oclaro為例,其股價在大客戶中興制裁通知宣布後不久極挫15%,創下近兩年來股價最大下滑。

華為應該對被美國調查的劇情極其熟悉,因為在幾年前,華為已經因為美國的指控逐步放棄追逐這個市場的野心。

2010年,華為曾經想要游說美國政府,試圖達成收購摩托羅拉無線網絡業務的目的,但最終美國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拒絕此交易。2011年,華為與服務器技術公司3Leaf Systems達成了一筆200萬美元的收購交易。但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擔憂“技術輸出”,迫使華為放棄收購。

2012年之後,事態嚴重性加劇。美國眾議院發布報告,認定華為和中興對美國造成國家安全風險,並且可能已經違反美國的法律。2013年,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法案,要求美國政府相關部門不得私自購買信息技術系統,尤其要對中國IT設備正式評估。

這一結局也制約了華為向美國市場拓展其主要業務,即銷售網絡設備。目前在美國市場,四大電信運營商都沒有使用華為的設備。

屢屢受挫之後,華為依舊沒有對美國沒有死心。這幾年,華為頻頻通過消費者業務和企業業務試圖重新叩開美國市場大門。

2016年,在華為召開的市場大會上,任正非提到今年的銷售收入挑戰目標818億美元,並再次提出“總有一天我們會反攻進入美國的”、“光榮走進美國”。

繼去年在美國發布與谷歌合作的Nexus 6P之後,華為就曾表示要繼續提升美國市場業績。今年1月,華為在美國發布了一系列榮耀系列的新產品,主要通過電子商務渠道銷售;上個月,谷歌發布了Daydream虛擬現實移動設備平台合作伙伴名單,華為也名列其中;此外,華為與微軟及英特爾合作的二合一產品MateBook近期也將在美國上市。

有過海外工作經歷的華為員工對界面新聞記者說,因為信息安全的依據不足,個人消費市場和企業業務一般不會像政府采購項目一樣被禁止。

《財富》雜志曾經提到,華為的智能手機也許是華為成為美國知名品牌的最好機會,美國消費者沒有建立起對華為的品牌印像,在美國消費者眼中,它只是沒有品牌知名度,正面、負面都沒有,這對華為來說反而是個機會。

“華為消費者業務瞄准了蘋果和三星,在美國推廣高端形像的品牌。”上述華為人士說。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提到,華為在五年內要超過三星電子和蘋果公司,目標成為市場份額超過25%的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生產商。這樣的宣言讓華為開始受到了諸多美國媒體的關注。

另一方面,華為也在美國展現其技術實力的方式推廣品牌。比如在上個月,華為同時在美國加州北區法院和中國深圳中級人民法院,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宣戰三星讓美國消費者逐漸認識到華為雄厚的技術積累。

在企業級業務上,華為在美國市場仍然具有很大的潛力。目前華為在電信設備領域獨樹一幟,但在企業內網等領域,面對思科等重量級公司,華為的市場占有率還乏善可陳,在該領域目前在華為的收益份額大概只占6.4%。

除此之外,歐洲也被視為華為進入美國之前的戰略要地。2012年,在遭遇美國頻頻指控之後,華為執行副總裁徐直軍曾經透露,華為已經對美國市場不再感興趣,要將擴張重心轉移至歐洲。

前述華為海外員工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在被美國政府指控之後,華為這幾年啟動了網絡安全合規化項目組規避政治風險。比如讓英國專家做首席科學家,一方面可以英國專家具有權威性,另一方面讓外部人來監控執行,更透明和具有說服力。

深耕歐洲可以為進入美國市場提供合適的樣板。2015年,華為已經與歐洲多家公司簽訂了15起合作交易協議,合作主要集中在雲存儲、電信設備、自動化和安全行業等方面,合作伙伴則包括歐洲電子巨頭德國電信公司、軟件制造商SAP公司等。

此外,華為的公開數據還顯示,在部分西歐發達國家,華為在高端智能機市場有重大突破,市場份額排名前三。

楊光評論,跟中興主要在美國運營商渠道銷售手機不同,華為的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份額還非常小,被調查的事件短期來看很難對其業績產生很大影響。但如果真被美國政府抓住了確鑿的證據,那從長期來看,將會對如今日漸增長的消費者業務品牌和渠道產生影響,也將延緩華為在美國擴張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