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日涵:一帶一路開拓中國外交新思路

text

【亞太日報訊】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出訪哈薩克斯坦期間,首次提出了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倡議;同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時明確提出,中國致力于加強同東盟國家的互聯互通建設,愿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4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大會上,李克強總理以“共同開創亞洲發展的新未來” 為題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的亞洲合作政策,并特別強調要推進“一帶一路”的建設。自此“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被簡稱為“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的提出是中國外交思想的重大創新,是面對新一輪對外開放,特別是加快向東南亞、中亞、南亞開放而創立的,是中國將自身發展戰略與區域合作相對接的重大戰略構想。

“一帶一路”將連接“中國夢”與“世界夢”

“一帶一路”將充分依靠中國與相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如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并在此基礎上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發現,“一帶一路”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系歐洲經濟圈。它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無論是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從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的角度看,沿線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

“一帶一路”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戰略構想,更是沿線各國的共同事業,有利于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一帶一路”戰略合作中,經貿關系是合作的基礎。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必將迎來一個共創共享的新時代。“一帶一路”的建設也將有利于我國國內文化、旅游、貿易、金融、交通、基建等行業的快速發展。由此可見,“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有利于“中國夢”的實現,也有利于“世界夢”的實現。可以成為有效筑牢中國與周邊國家“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關鍵要素。

“一帶一路”將加速中國推進亞洲大區域合作戰略

“一帶一路”是中國政府著眼于整個全球戰略發展態勢和未來國家發展客觀需要而進行的外交戰略新布局。它契合了“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和“命運共同體”價值觀基礎,表明了中國外交整體布局朝著主動構建、積極協作的方向轉型。

首先,從全球戰略發展態勢看,“一帶一路”是另辟蹊徑的理性必然選擇。眾所周知,美國為防范中國,在亞太地區鞏固其結盟體系的基礎上,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并著力打造由其主導的跨太平伙伴關系協定(TPP)。如果中國繼續將戰略重心鎖定在同一區域,將不得不過多地與美國發生接觸,雙方難免會發生過多摩擦與碰撞,而影響兩國關系發展。“一帶一路”構想巧妙地避開了與美國之間的戰略碰撞。更為重要的是,“一帶一路”的建設將有助于推進亞洲內部的區域合作,也有利于加強歐亞大陸之間的合作。因而,借助“一帶一路”推進“西進”與“南下”戰略是中國在全面思考全球戰略發展態勢后的理性必然選擇。

其次,從未來發展的現實需要看,“一帶一路”將助力中國未來實現長期可持續的發展。今后中國的發展亟需石油、天然氣等能源作戰略支持與保障。中亞地區有豐富的天然氣資源,最為石油進口大國,中國石油進口的一半來自中東地區,幾乎所有的進口石油都要經由馬六甲海峽和新加坡海峽,因而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戰略目標是保障“石油生命線”的安全。與此同時,“一帶一路”覆蓋的國家將成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潛力巨大的市場。更為重要的是,“一帶一路”還能夠助力中國深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使西部地區獲得新的發展機遇。

最后,從中國外交實現轉型看,“一帶一路”能夠將中國的文化與理念傳播到周邊國家和地區。“一帶一路”覆蓋的國家多數都是發展中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技術、研發創新、產業承接轉移等領域都需要獲得外部支持與幫助。中國作為新興大國,在上述方面都能夠給這些國家提供必要的財力與人力支持。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將中國所倡導的和平發展的理念和“命運共同體”意識傳達給周邊國家,從而獲得更加廣泛的國際理解與支持,從而獲得國際道德的制高點。因為從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看,全球大國最終比拼的還是治國理念與核心價值能夠得到廣泛認同。

“一帶一路”構想的推進與實施面臨的現實挑戰

2014年9月11日至19日,習近平主席應邀赴杜尚別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四次會議,并對塔吉克斯坦、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印度進行國事訪問。集中地踏訪與“一帶一路”構想緊密相關的國家。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印度三國都位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范圍內,是“一帶一路”的重要樞紐。 10月9日開始,李克強總理開始訪問德國、俄羅斯、意大利、并出席第十屆亞歐首腦會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李克強總理此行的重要著力點;與此同時“一帶一路”的建設在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合作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一構想的提出得到了相關國家領導人高度的贊賞和支持,是中國與相關國家分享經濟高速發展紅利的重要內容。“一帶一路”構想有利于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但更需要關注的是它也面臨著內、外兩方面的現實挑戰與難題。

“一帶一路”構想覆蓋的地區外部也存在制約因素。這種制約因素主要存在如何與大國和區域合作組織關系的問題。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存在重要戰略利益,俄羅斯在中亞地區保持著傳統的影響力,印度作為地區大國一直希望主導南亞地區事務。如何協調好同上述大國之間的關系將成為未來中國推進此戰略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同時,東南亞、中亞、南亞都存在既有的成熟區域合作組織和機制。這些區域合作組織和機制與“一帶一路”構想存在戰略重疊。如何處理好區域合作疊加的問題也將成為考驗中國外交的現實問題。另外,中國政府向來注重雙邊外交的開展,而對多邊外交的開展,尤其是與地區合作組織的互動,關注度還不夠。未來“一帶一路”戰略的有效推進,必然要面臨如何同地區合作組織進行協調合作的問題。

“一帶一路”從倡議到落實,承載著新的使命,孕育著新的生機,激揚著新的活力,必將是今后一段時期中國外交戰略的主線之一。“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未來需要借助示范效應鞏固影響力。其最佳實現路徑可以是通過首先與有深厚情感基礎的國家開展有效合作,助力其經濟社會得到發展,使得目標國民眾受到切實的實惠,進而樹立友好合作的地區典范,實現以點帶面、以線帶面,推動大區域交流與合作,最終實現“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外交理念實現戰略落地。

(作者黃日涵系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員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