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鼓楼江边,有一幕特别引人感慨的画面。一位年已八旬的老奶奶,在江边长时间的哭泣。旁边的江豚观察员感觉异常担心发生意外,于是和附近保安一起去劝慰。他们开始以为是老人的孩子惹她生气,一番询问老人才说出实情——我想我母亲了。
不需要更多言语,大家就能感受到那份突如其来的感动和柔软。这份感受,年纪越大也许能体会出来的越多。
在相关新闻后面,有不少年轻网友讲述曾看见自己父母哭泣后受到的触动。是啊,人生总是有那样的时刻,我们突然发现高大得好像能搞定一切的父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那么强大。那是长大的一瞬间,也是告别天真、看到生命残酷的一瞬间。
对于多数普通人来说,在生命的自然延展中,会顺其自然地扮演不同的角色,从孩子到父母到祖父母,从被上一辈照顾到上有老下有小,再到孑然一身,成为家族里最老的那一位。
在我们的世俗文化里,多数人的一生是围绕下一代转的。父母的悲欢寄托于子女,操心子女的衣食起居,操心他们的成绩、婚恋,等到子女也生儿育女之后,还要操心他们能不能照顾好孙辈。虽然国外也有隔代照料孙辈,但可能少有一个国度,像我们这样,老年人照料孙辈成为如此普遍的现象。一些不愿意照料孙辈的老人,甚至要承受周遭的舆论压力。
当家庭单元的一切关注重点都围绕孩子的时候,人越成长可能越孤独,当连照顾孙辈的责任也完成之后,人的精神更是失去了归依。连为别人活着的意义都失去,人就只能怀念只为自己活着的时光,而母亲,就是那个让我们随性而活的象征。所以越长大我们可能越感念母亲的好,也越懂得母亲的牺牲。
这几年,对过去那种家庭责任链条的反思越来越多,老年人任性洒脱的生活方式受到更多点赞。文化观念总是会和现实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互动,所以局外人般的简单批判未必管用,更多的改变是润物细无声的。
当然,想母亲未必总是因为这样沉重的理由,更多时候是人之本能本性。那个赋予我们生命的人,那个无条件对我们好的人,想念不需要任何理由来解释。只是我们在庸常平静的生活中,想念也总是以不易觉察的方式存在着。我们多数人不习惯直白的表达爱。
南京这位老人之所以如此触动人心,更多是因为给想念赋予了仪式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洒泪江边,滚滚流水中仿佛看见故去的母亲音容笑貌。这画面想一想也够催泪的。太多的鸡汤文写过,亲人之间的爱也需要仪式感,在春节这个属于团圆的特殊时节,不妨喝一点这样的鸡汤吧,以你能想到的最诚挚的方式表达想念。让母亲能真实感受到的想念,才是最有价值的。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