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蝴蝶”打击纳粹:私人的反抗与爱情的勇气

华盛顿邮报

text

下述场景看起来稀松平常:两个穿着巴宝莉大衣、披着彩色围巾的中年女人正在进行日常采购。但仔细一看,她们却在反复做一件颇为奇怪之事——一人负责把小纸片贴到附近车辆的挡风玻璃上,另一人则机警地打量着四周,确保没有人注意。

这是1944年7月。两人分别是露西·施沃布(Lucy Schwob)和苏珊娜·马勒伯(Suzanne Malherbe),来自法国,家境富裕,都是先锋派艺术家,在年少时已经私定终身。当时她们住在泽西岛,该岛位于法国诺曼底海滩附近,为英国皇家属地,也是英吉利海峡诸岛中居民数量最多的地方。1940年,她们眼睁睁看着纳粹侵入了自己的新家。

施沃布和马勒伯分发的小纸片——放置处包括挡风玻璃、邮箱、教堂的长椅,她们甚至还会大胆地把它塞进人们的包里——乃是以一条条的卷烟纸精心拼接而成,因为战时书写用纸的供应受到了限制。她们就是要让德国占领军看到这些纸片。纸片上是一名虚构的良心反对者(conscientious objector)的自白,例如:“希特勒领导我们……戈培尔为我们说话……戈林为我们大吃大喝……莱伊为我们醉酒……希姆勒?希姆勒为我们杀人……但没人为我们而死!”施沃布和马勒伯称此类来信为“蝴蝶”,传播小纸片是二人长期、大型的反纳粹活动的环节之一。她们试图刺激、羞辱德国兵,打击其士气,迫使其退出战争。

“一个艺术家真能担此重任并改变人们的想法吗?‘蝴蝶’真能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吗?”最近为施沃布和马勒伯立传的作家杰弗里·杰克逊在《纸弹:两个冒生命危险抗击纳粹的艺术家》( Paper Bullets: Two Artists Who Risked Their Lives to Defy the Nazis )一书里问道。杰克逊是孟菲斯罗德斯学院的历史学教授,他表示,施沃布(作家)和马勒伯(插图师,摄影师)很年轻的时候就在巴黎的沙龙里开始了这种冒险行动。该书对两人的生平做出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文风兼有紧张与温和两面。同时,它也是首部将二人的罗曼史、激进派艺术与二战中无畏的政治抵抗全方位融为一体的传记。

《纸弹:两个冒生命危险抗击纳粹的艺术家》

杰克逊谈到了她们在巴黎如何名噪一时,引起了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以及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等人的注意。1930年代,极右极端主义和反犹主义甚嚣尘上,巴黎局势动荡不安,二人被迫于1937年移居泽西岛。施沃布和马勒伯还不知道,她们早先的避难处也会遇上麻烦——一间很大的农舍,花园杂草丛生,正对着圣布雷拉德湾。

在深入这对情侣与岛上的占领军对抗的情节前,杰克逊希望先让读者了解,是怎样的亲密关系使她们敢于去冒入狱甚至死亡的风险。他指出,在二战爆发前很久,爱情已经令她们不见容于社会主流。“露西和苏珊娜开始自视为局外人,两人注定要在一起对抗周遭的世界。在不经意间,她们就养成了一系列随后有助于对抗纳粹占领军的行为习惯和态度。”

这对情侣在自己的生理身份和性别流动的(gender-fluid)艺术身份之间游走,后者是她们确立来服务于艺术创作的——综合运用摄影、散文和绘画,解构并重新想象了性别、性与“女子气”以及“男子气”这些概念的根本含义。马勒伯的笔名是“马塞尔·摩尔(Marcel Moore)”;施沃布则用了“克劳德·卡恩(Claude Cahun)”这个名字。马勒伯并非犹太人,施沃布的父亲有犹太血统。选用新名字使她得以探索全新的性别身份,并拥抱自己的犹太性,Cahun这个词就是法语版的kohen,即希伯来语的“祭司”。根据杰克逊的叙述,以泽西岛上态度较为保守的邻居们的眼光看,这两个略显古怪的女人会在后院乃至于沙滩上一丝不挂地晒太阳。“每当她们有意穿上男装,出门遛猫,总会让疑虑的岛民们侧目。”

两人在农舍里苦干了四年,借助于一部当时被纳粹当局禁止拥有的打字机,暗中制作了数千只“蝴蝶”和传单,甚至还创立了一本假的杂志。施沃布和马勒伯的活动为岛上的德国秘密警察造成了极大的紧张与不安,收到了超乎预期的效果,但两人对此一无所知。后来当局派出线人,企图抹杀她们的抵抗。一天晚上,两人正在安静地用餐时,一只拳头砸在了房门上,马勒伯和施沃布被捕并且入狱了。从此开始,两人艰苦卓绝的求生之旅便借着杰克逊的笔头牵动着读者的心,一直到二战结束。

在《纸弹》后记里,杰克逊从理论上分析称,马勒伯和施沃布的壮举几乎不受关注,原因在于她们不在法国,这样就和声名在外的法国抵抗运动建立不起联系。但她们的经历也绝非无关紧要,原因部分地在于杰克逊所谓的“基层回应征服者的方式有复杂性”——占领之下的平民每天都要做出一些忍气吞声的决定。另外,这对情侣的经验还凸显出讲述二战历史语境下女同性恋、女性、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故事的重要性。

话说回来,《纸弹》一书对战时的配给与饥荒、恐吓与腐败以及紧张激烈的抵抗行为虽不乏富有穿透力的刻画,但其核心仍是一个奉献(devotion)的故事。如杰克逊在全书结尾处所言:“露西和苏珊娜提醒我们,私人的抗争生活可以帮助我们为未来更大的战斗做好准备。而她们也向我们表明了爱可以支撑我们度过任何难关。”

本文作者Karen Iris Tucker为自由记者,现居纽约布鲁克林,作品主要涵盖卫生、遗传学和文化政治等领域。

(翻译:林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