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 庞无忌 摄
中新网杭州8月15日电 (记者 庞无忌)虽已过立秋时节,但时下的江南依然是暑意难消。跟随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采访活动,中新网记者第一站来到浙江。
青山回 金山来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矿山遗址公园,入目是满眼青山,头顶是蓝天白云,轻风徐来,鸟鸣入耳,毛竹微摇,带走一丝夏日的烦热。很难想象十多年前,这个清幽的山谷是个石灰石矿山,充斥其间的只有砰砰炮响和滚滚烟尘。
曾任余村村党支部书记的鲍新民经历了余村的巨变。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鲍新民表示,上世纪80年代,这里办起了一个水泥厂,三座矿山,余村也从贫困村变为年集体收入300多万元的富裕村,但企业越办越大,污染也越来越大,渐渐地山看不到绿了,水见不到清了,岩石裸露,毛竹林枯黄一片。
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 庞无忌 摄
面对这种情况,余村2002年开始逐步关停矿山,2004年底矿山全面停工停产。“但没有企业没活干,集体收入急剧缩水,我们到底该走什么路?”鲍新民说,这一问题困扰着当地的民众和官员。
解决这一困扰的是一项重要理念的提出。15年前的8月15日,正是在余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简称“两山”理念)首次提出。余村关停矿山的绿色发展之路受到肯定,这也为浙江乃至全国的生态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7年起,余村先后对停采废弃的三个矿山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开发利用。2013年起,又对村庄内部进行生态修复。2017年起,安吉县封存保留了冷水洞矿山遗址,并在此处建设了矿山遗址公园,记录历史、警示后人。
如今,鲍新民说,余村环境好了,发展起了生态旅游,这里建起农业观光区种植彩色水稻,好吃又好玩。当地农民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小超市,老百姓的生活条件大幅提高。许多人开轿车去上班,有的还住进了三层别墅。
尽管天气炎热,但采访沿路,记者发现,到余村游览的各地游客依然人流如织,生态旅游的新发展方向已经真正落地生根。
这样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余村。整个湖州市曾经是长三角的建筑石料供应基地。湖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韩新伟介绍说,湖州的建筑石料矿山企业由已最多时的612家削减至目前的27家,开采量由近2亿吨压缩到了4700万吨,矿山关停整合削减92%,单矿效益规模提高15倍以上。同时当地持续推动土地制度、坡地村镇等改革,不断扩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生态美 产业绿
57岁的曹国华是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一名摇橹人。作为土生土长的西溪村村民,曹国华对这片水充满了感情,“过去我们都靠捕鱼为生,水质是我们最关心的,但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由于过度发展农业渔业,这里污染严重,水都是黑臭的,不能游泳了”。
2003年,杭州市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通过居民迁移、关闭养殖场、大幅降低建筑密度等方式减少生态环境负荷。“现在水质改善了,植被也比以前茂盛多了”,曹国华说,西溪湿地逐渐恢复到儿时的模样,而且还更美了。
如今曹国华不仅摇橹,还加入到“渔夫之旅”项目中,带着游客摘菜捕鱼。“我快到退休年龄了,但还愿意返聘,因为在这里工作,看着一直以来生活的地方恢复这样美的环境,很有幸福感”,曹国华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如今越来越多人明白这个道理。西溪湿地不仅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等重要生态功能,这个湿地公园也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打开一个崭新的窗口。据统计,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自2005年开园以来累计服务游客4500万人次,成为一张能与杭州西湖相媲美的城市名片。
浙江另一处湿地生态修复工程,也带来当地区域价值的整体提升。在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四明湖滨水湿地,青山绿水白鹭飞,如今已成为附近的一个网红旅游打卡点。
余姚市梁弄镇镇长诸仲玖介绍说,近年来,梁弄镇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例如:以四明山作为区域生态核心,镇北开展水域及湿地的生态修复,搬迁工业企业20家,腾退土地用于发展生态型产业。南部加强生态林地维护和森林生态修复,整治畜禽养殖场所200余家,建成四明山百里风光带、四明湖滨水生态湿地等区域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环境好了,不仅百姓生活更加舒适便利,也让镇里的招商机会变得更多了,近些年,镇里引进了一批好项目。同时,诸仲玖表示,商业用地拍卖的价格也明显提升,反映投资者对当地价值的认可,这也是由生态效益带来的经济效益。
“两山”理念已深入到浙江省发展的各方面。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一级巡视员沈仁华指出,浙江大力度推进土地整治和耕地保护工作,目前全省实际耕地保有量稳定在2818万亩以上。同时,持续开展绿色矿山建设,矿山企业总数从最高峰的1.3万多家减少到目前的930家,矿山占用土地总面积从375平方公里减少到131平方公里。
此外,沈仁华说,通过“森林浙江”建设和“大花园建设”,浙江全省森林覆盖率从1979年的36.44%,发展到2019年的61.15%,位居全国前列。2005年至2018年,浙江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从9.5万元/亩上升到28.0万元/亩,但土地开发强度仅从7.81%增长到12.6%。
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面临深度衰退、中国经济也正经历“压力测试”,是坚持绿色转型还是退回粗放发展的老路?“两山”理念给出清晰的答案,越是困难挑战加大,越要向绿色转型要动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