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玉培训学校里的“藏艺传承”

北京青年报

text

** 昌平援建玉树培训学校 丰富牧民生存技能 毕业生达1783人**

** 北京援玉培训学校里的“藏艺传承”**

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70%的人口从事畜牧业……产业结构单一,制约着曲麻莱县的发展。但随着2016年北京援建曲麻莱县的培训学校“落地生根”,让当地牧民的生存技能变得丰富。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走访发现,援建校的培训项目贴近生活且不乏藏族特色,学员收获本领的同时实现了藏族手工艺的薪火相传。

** 藏服制作班 为牧区培养手艺人**

曲麻莱县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空气含氧量不足北京的50%,由北京市昌平区援助800万资金启动兴建的“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就坐落在此。

8月13日,北青报记者走进“服务中心”,场院内传来乒乒乓乓的金属敲击声,阳光下一群藏族小伙正在实操汽修钣金,而这只是中心的培训项目之一。中心2016年投用至今,已设置专业21个,如唐卡绘制、手工艺金银匠、民族厨艺、婚庆主持、挖掘机、装载机、理发等。曲麻莱县藏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8%,因而部分专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中心内有一座“厂房教室”,挂牌“曲麻莱民族服装制作培训学校”,面积相当于一座篮球场,高阔的教室内摆放着宽大的台案和若干台缝纫机,四周陈列着学员们制作的藏服、藏靴、藏帽、帐篷……风格沉稳、色彩丰富,犹如一件件藏族艺术品。教室内50多名学员全部为藏族人,有人剪裁布料、有人修饰金边、有人为藏靴纳鞋底……六位老师分工指导,有人坐在台案前为学员一对一示范,有人在教室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中心的才达老师告诉北青报记者,这批学员是中心投用以来藏服班的第四期学员,每期培训时长为一年。从2016年至今,已有300余名学员从藏服班学成毕业。才达老师谈到,曲麻莱县以牧业为主,民风相对粗犷,藏服制作并非当地人所擅长。他们设置此专业,希望能为牧区培养出更多的手艺人。

** 为吸引学员 校方免去一切费用**

为让曲麻莱人多学门手艺,校方及当地政府有针对性地推出优惠政策。藏服班的班主任洛松索南介绍说,学员的学费、住宿费、伙食费、材料费全免,缝纫机供学员免费使用,就连剪刀也无须学员自备,只要人能来就好。藏服班每年3月开学,学期一年,每天学习从早8点至下午6点,中午休息2个小时。目前聘请的六位老师,五位来自玉树州当地,一位来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师生之间基本用藏语交流。

洛松索南还说,从纸上画图,到接触布料、裁剪、缝纫、修金边……老师会按部就班传授技艺。为确保教学质量,还会定期出题考试。据北青报记者了解,有一位叫公保多杰的毕业生培训前靠放牧为生,从藏服班学成后在称多县清水河镇开了一家“曲麻莱县技校毕业生创业服装店”,订单多得每天都得加班加点。

** 为传承技艺 放弃高薪去支教**

西加今年52岁,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县,从事藏服制作30多年,祖传手艺到他已经是第四代。他自己开店做裁缝时,月收入最高能达到4万元。2016年,西加放弃了收入不菲的营生,来到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教授藏服制作,成为了“西加老师”后,月工资稳定在13000元。

为何放弃高薪来到偏远的曲麻莱“支教”?西加老师坦言,他的妻子是曲麻莱人,因此对这里并不陌生;此外学校的收入相对稳定,还能更广泛地传授技艺。在他的心目中,传道授业带来的成就感是用高薪买不来的。西加老师谈到,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存,让藏服产生了较高的经济价值,便宜的一套三四百元,贵的能到上万元。藏服贯穿一年四季,在藏族年轻人、老人、孩童中非常普及,因此对于学员来说,就业前景比较明朗。

** 放牛小伙想开藏服小店**

28岁的藏族小伙青梅是曲麻莱县麻多乡人,在家中6个孩子中排行第五,初中毕业后靠代放牦牛为生,是曲麻莱县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今年年初,他得知县里的培训学校可以免费学习各种技能,但学校离家有300多公里,这让他有些为难。

“就算不当厨师,你学好厨艺,也能为老婆做饭吧;咱们曲麻莱县地广人稀,你学会了汽修,以后开车遇到故障也能自己应付不是?”在政府人员多次引导下,青梅决定走进学校,并选择了藏服制作专业。

为何选择学裁剪?青梅坦言,因为崇拜藏族的手艺人,同时认为这个专业的前景比较好。今年3月,青梅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因得到老师的“真传”,通过近半年的实践,他三四天就能制成一套普通藏服。因心灵手巧、责任心强,他还被选为班长。“待学成毕业后,我希望能在家乡开一家自己的藏服缝纫铺。”青梅说。

** 北京援玉建校 提升牧民技能**

玉树2010年4月14日地震发生后,北京先后派出四批援青干部人才投身玉树州各项建设,对口支援资金累计30.7亿元,实施各类援建项目324个,助力玉树州12.97万贫困人口脱贫。

曲麻莱县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属于典型的高寒气候,是青海省乃至全国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经济最落后的县份之一。北京市昌平区对口支援曲麻莱县以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429万元,组织实施了16个援建项目,涉及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由昌平区支援800万元启动建设的“曲麻莱县农牧民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从2016年投用至今,已有1783人学成毕业,就业、创业率达到70%,今年所有专业招生537人。中心的发展,正助力曲麻莱县的人口由单一劳动型向多元技能型转变。

文并摄/本报记者 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