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題:是利物浦人不是英格蘭人
利物浦送英格蘭回家
新華社記者賀燦鈴
在安菲爾德著名的KOP看臺的正下方,經常擺放著這樣一條橫幅——“We’re
not
English,we
are
scouse”(我們不是英格蘭人,我們是利物浦人)。
但在目前這支英格蘭隊裏,卻充斥著太多的利物浦痕跡。
世界盃與烏拉圭的生死戰,“三獅軍團”首發裏有7人來自利物浦市的俱樂部。主帥霍奇森,曾在利物浦隊待過半個失敗的賽季;打破758分鐘世界盃進球荒的英軍頭牌魯尼,也是地地道道的利物浦人。
比賽第84分鐘,“紅軍”和“三獅”的雙料隊長、利物浦人傑拉德頭球後蹭,給利物浦隊頭號射手蘇亞雷斯送上絕殺。
這是利物浦人搶佔頭條的夜晚,但勝利不屬於英格蘭。
一直以來,位於英國西北部默西塞德郡的利物浦與大英帝國一直處於若即若離的狀態。利物浦的居民,大都是愛爾蘭後裔,說著大多數英國人聽不懂的利物浦的口音。城市的信仰,也是與英國國教格格不入的天主教——英國早在1701年公佈的《王位繼承法》裏,就明確規定天主教徒不能繼承英國王位。
這座由販奴貿易發展起來的港口重鎮,見證了大英帝國的輝煌與衰落。最近二十年,利物浦的轉型一直步履遲緩。雖然2008年利物浦當選為“歐洲文化之都”,但在大多數英國人眼裏,廢棄的港口碼頭和龐大的失業人口,讓利物浦成為英國“衰敗城鎮”的典型。
2010年,剛剛履新的英國首相卡梅倫雄心勃勃地在利物浦發起他倡導的“大社會運動”:主張給民眾和地方政府更多權力,讓他們承擔更多責任,建立一個“更大、更強的社會”。
在很多利物浦人看來,這種變相的削減福利計劃,其實更像是英國人徹底對他們撂挑不管:我這沒錢了,你們自生自滅去吧。
在“大社會運動”實施的那個2010-2011英超賽季,曼聯奪得英超冠軍,頂級聯賽的冠軍總數達到19個,超過了利物浦的18個。英國M6高速公路上,有一塊著名的指示牌——“曼徹斯特19,利物浦18”。
西北雙雄的競爭,從“紅魔”到“紅軍”,從綠洲到披頭士,不一而足。正逐漸轉型為英國金融服務業重鎮的曼徹斯特,也在足球場上“把利物浦拉下了王座”。
足球本是約翰·列儂之後最讓利物浦人感到自豪的精神偶像。20世紀80年代的利物浦曾橫掃歐陸,但1985年的海瑟爾慘案讓其遭受重創。更嚴重的打擊是在1989年的希爾斯堡,96名球迷在球場騷亂中喪生。英國政府在事後調查中只字未提警方的瀆職,而慘案發生後的週三,《太陽報》標題是《球迷翻死難者的錢包》《球迷朝著勇敢的警員小便》《球迷痛打正在做人工呼吸的警員》。
2012年,卡梅倫終於代表英國政府向96名遇難者及其家屬做了正式道歉。遲來的正義,使利物浦人更渴望一座頂級聯賽的冠軍來告慰亡靈。今年是希爾斯堡慘案25週年,也是利物浦問鼎英超的最佳機會,但“紅軍”隊長傑拉德關鍵時刻的腳底打滑,讓“全英國都欠利物浦一個冠軍”的念想只能留到下個賽季。
所以,利物浦人就把英格蘭送回了家?默西塞德河畔小酒館裏看球的scouse,會不會像在聖保羅球場裏的蘇格蘭人那樣,為英格蘭的出局舉手歡慶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