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午8时,对非新冠肺炎患者停诊长达63天的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重新开诊。疫情中,红会医院临时成为收治新冠肺炎病人的定点医院,它也是距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定点医院。六天前,这里剩余的新冠患者已经全部转移。经过几天的清洁消杀,25日红会医院重新面向普通患者正常开诊。
虽然是正常开诊,但与往日不同,医院在门诊外搭起了临时分诊台,只有体温在37.3度以下的患者,才能进入门诊大厅进入正常的就诊流程。
开诊的第一天,医院首先开放了急诊科、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普外科、骨科、血透科、放射科等13个科室。
3月19日,红会医院送走最后一名新冠患者,在这里连续工作了近百天的医生、护士们终于有了几天的休息时间。从疫情出现苗头到现在,这近100天的时间,这家医院曾因疫情突袭而几近崩溃,又在顽强的抗争和坚守中,迎来了今天的重生。
1
遭遇战
一个人一晚上看了131个病人
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1917年建院,至今已有103年历史,隶属于江汉区卫健委,是一家综合型二级甲等医院。拥有27个科室,400多名员工,全院总住院床位500余张,所有的医疗、行政、后勤等部门都在一栋大楼里,它的周围分布有多家三甲医院。
大约100天前,医院开始出现第一例特殊肺炎患者。
那一刻谁都没有料到,这将意味着什么。接下来几天,来自同样地点的、相似病情的患者又陆续出现。
在红会医院医护人员的集体记忆中,特殊的肺炎病人是从2020年1月1日开始呈几何倍数增长的。感染科李峰回忆,1月3日,他们的接诊时间从之前的早8点到下午5点半,延长到了晚上10点。1月10日,接诊时间就成为24小时不间断。
“我一个人一晚上看了131个病人”,据感染科的李峰回忆,这一阶段24小时不间断有病人入诊。
24小时改造出的定点医院
呼吸科,原先只有40张住院床位。1月7日,红会医院连夜将二楼体检中心改建为呼吸科第二病区,增设床位30张,第二天,床位全部收满。
去年6月,35岁的海归博士、神经科医师熊念出任新院长。上任仅半年,就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
熊院长: 当时我们对它是不认识的,当时有多少病人我也是不知晓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如果是病人多了,我们就会再沟通开三病区和四病区。
面对迅速增长的病患,从1月7日到22日,红会医院又增开呼吸科三病区、四病区,收治患者的能力增加到了120张住院病床。1月21日,医院正在讨论如何继续挤出空间开设呼吸科第5病区时,红会医院接上级单位通知,22日起,红会医院与武汉市第七医院、市汉口医院等七家二级医院成为首批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这就意味着,这家普通的区属综合医院,需要在一天一夜之内,改造成为临时的传染病定点医院。
熊院长: 当时住院部有300多病人住院,我得在一天的时间内把他们清退。无创呼吸机只有一台、我以前这点急救的设施设备是远远不够的。
红会医院成为定点医院的消息将即刻将向社会公布,留给医院准备的时间只有不到24小时。这期间他们需要转运病人、筹集医疗和防护物资、培训和调遣各个普通科室的医务工作者进入传染病救治工作状态、院感部门还要连夜改造符合传染病医院的防控布置。
熊院长: 我们以前是一个标准的二级甲等医院,医院的流程是很长时间以来形成的,把医院的性质改变以后、所有的流程相当于是重新再造的。
成为定点医院后,第一天就接诊了1700人
1月21日,新冠肺炎人传人的消息已经发布,患者没有留给红会医院更多的时间。
1月22日,武汉市其他非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关闭,而成为定点医院的红会医院则停止接诊新冠病人之外的所有病人,发热人群向红会医院涌来。
红会医院的整个门诊、急诊大厅加起来不足800平米,成为定点医院后的第一天接诊1700人,第二天就到了2400人。
吕希俊在急诊科工作了十年,红会医院成为定点医院的三天后,他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战场。“那个时候你没有下班的概念了,那时候就觉得命不是自己的感觉。”吕医生说。
急诊科的抢救室有五个床位,最多的时候里面躺了50个病人。那几天,急诊科护士陈楚楚每天光打针就超过400次,他们工作的诊室、输液室、走廊,但凡能躺、能坐的地方,都安置了病人。
1月24日,除夕,吕希俊从早8点一直忙到了凌晨4点,终于撑不住去吃口饭的时候,他猛然发现自己在流眼泪,怎么也停不下来。
从1月22日成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开始到1月24日,红会医院三天共接诊5800余人,他们还不知道,要一分钟一分钟地再熬过多长时间。
2
援军
“感觉要全军覆没的时候,援军来了”
1月25号,大年初一,红会医院的门诊依然人满为患,下午5点,院长熊念接到通知,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138名医护人员即将抵达武汉,定点援助红十字会医院。
“我们要全军覆没了,突然来了一支援军”
“终于有救了,我们有救了。”
......
这138个人,对于红会医院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用熊院长的话来说,如果这138人晚来两天的话,整个医院都会崩溃。来自四川的138人援鄂医疗队是1月25日大年初一晚上19点30分抵达武汉天河机场。1月26日上午,他们进行上岗前培训,下午1点,四川医疗队进入红会医院,当时,这里已经有35名医护人员被感染,排队等待床位的患者近800人。
四川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四川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黄晓波和同事们在医院内走了一圈,虽然做足了心理准备,但他们发现,要面对的困难还是大大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停诊48小时,但我们不是逃兵
“这就不是一家合格的传染病医院!”黄晓波接受总台记者采访时说:“以当时的救治条件我们继续下去的话,所有的病人,感染的、非感染的会全部感染,所有的医护人员最终也会感染。”
区属协和红十字会医院只有一栋连体建筑,建筑面积不过2300余平米,所有的医疗流程、物资库、甚至后勤餐厅都集中在这个U型结构的大楼里,这时的整幢建筑已经没有一处净土,全部都是污染区。1月21日,在临时宣布成为定点医院后,红会医院的院感部门只有一个晚上的时间进行改造,受制于建筑本身结构的限制,已经设置的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的界限不清晰,再加上当时医院允许陪护,患者、医护人员、家属都在大楼内活动,整个医院危机重重。
在考察完医院现状后,四川医疗队建议,红会医院应当立即停诊,马上再造院感流程,将现有发热病人进行甄别分类,重建医疗秩序。但要落实这个建议谈何容易,医院的门口,前来就诊的患者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
“停门诊这句话放在何时何地,就包括现在你说要把医院的门诊停掉,政治上和道义上都是不正确的。”黄晓波说。
熊院长也表示,“在战时的时候,我们主动关门诊相当于我们是逃兵一样。我们不是逃兵,我们也不愿意当逃兵。”
当天晚上,为了替换疲惫不堪的红会医护人员,一边,四川援军开始陆续进入病区顶12小时的大夜班,另一边,关于医院能否停诊改造还在紧张讨论中。
最终,江汉区政府批准:红会医院自1月27日下午五点起停诊48小时,重建医疗秩序。
防院感改造+患者分类诊疗
一场战役开始,首当其冲的,是对院感流程的优化。
原先在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这栋楼里,每一层都是门诊和病区混杂,全院都是污染区。
在成为定点医院后,红会医院进行了改造,在院内划分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并且设置了转换通道,方便医护人由此进出污染区,减少交叉感染。
此外,红会医院还优化了各个医疗环节的流程:
1.停止接诊新病人,而已经住院和需要每天来院输液的患者治疗流程始终保持通畅。
2.按核酸检测结果划分患者,分类诊疗。对院内收治的380名发热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再按结果呈阳性、疑似和阴性的患者划分到不同的病区进行治疗。
3.快速腾出100余张床位用来收治更有需要的患者。
与此同时,江汉区已开始实施病患的社区网格化管理,发热患者先到社区医院进行初步诊疗,再由社区统一转诊到红会医院。
1个病人感染8名医护人员?必须重建ICU!
停诊期间,还有一项更为复杂的任务,就是对重症ICU病房的重建。
红会医院的ICU病房是基于普通二甲医院的医疗需求而设置的,一个大开间内,十张病床分布在护士工作站周围。
1月5日,这里来了一位彭姓的重症患者,医护人员初步判断他为高度疑似患者时,立即给他戴上了口罩,但红会医院的ICU没有负压隔离病房,其他传染病医院也床位紧缺,直到病人在5号病床上呆了三天之后,才被转走。在成为定点医院之前,就是这一位病人,感染了重症医学科8名医护人员。
在四川医疗队看来,这样的ICU对于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来说简直是在病毒中裸奔,必须废弃而重建。
红会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勇介绍,传染病医院需要有负压病房,但是当下是没有这个条件的。就改造,就把整个以前的呼吸病房全部改造成重症ICU了,增加了一个9楼重症,缓解一下危重患者住院的困境,也把它全部改成单间、双间,就避免了大通间这种,有可能造成医务人员内部感染的风险性,降到最低。
半天时间,红会医院在四川医疗队的帮助下,将两个普通病区再造成两个ICU病区,原四人间改为两人间,原两人间改为单人间,拥有了收治36名重症患者的空间。但空间有了,并不意味着ICU就建成了。
ICU的硬件是一个方面,软件也很重要。
四川“王炸”军团支持ICU
四川医疗队罗凤鸣教授来自川大华西医院,也是被网友们成为“王炸”军团的医疗队之一。本次出征,华西医院第一批派出了呼吸科、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院感科的21名精锐。为了弥补特殊时期,临时ICU病房在硬件方面的不足,他们就从软件层面,从医疗团队的管理方面想办法。
此次疫情,有众多援鄂医疗队,为了便于管理,外援医疗队采用的通常是单独接管某个病区的工作方式,但是,面对红会医院缺乏传染病救治经验、医护人员又极度疲乏的情况,兼任医疗队临时党委书记的罗凤鸣创新了他们在这里的合作模式。
按华西的模式组成一个科室,建立医疗组长负责制。由四川医疗队的医生作为“第一主任”,红会医院的医生作为“总管”,以此保证这些病人的救治水平达到华西的治疗水平,至少制定治疗方案上面跟华西是同质的。
红会医院呼吸科主任范忠杰把这样的合作模式称为“川军团和红会医院联合医疗队”,大家是一个整体,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各自的优势。
就在四川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的第三天,1月28日,四川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150人到达红会医院。至此,川军医疗队共288人与红会医院430余名仍然有战斗力的医护人员整编建制,接下来,他们将并肩作战,共同抗疫。
3
并肩
重新开诊:第一次实现“床等人”
1月29日下午五点,在经过两天、48小时的停诊,红会医院进行全院改造后,重新开启门诊接诊。
这一天,为进一步缓解发热病人收治难题,武汉市继续征用同济、协和等14家医院成为定点医院。截至2月2日,武汉市已分五批,征用了51家综合医院,改造成为收治发热患者、新冠肺炎患者的定点医院。而后,随着武汉对四类人员实行分类隔离,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隔离宾馆的逐步启用,红会医院逐渐进入了从容的医疗救治状态。
2月12日在四川医疗队支援的第18天,红会医院第一次实现了床等人。发热门诊、急诊大厅这些曾经被病人挤满的地方冷清了下来,13个病区成了全院最繁忙的地方。
怎么救?一人一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关注个案的救治,更关注疫情期间的临床科研和经验总结。
在四川医疗队进驻红会医院的第八天,2月2日,由罗凤鸣教授牵头,广泛听取医疗队各位专家意见,形成了《四川医疗队—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病人诊治流程(试行)》。该流程在卫健委下发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基础上,结合了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的具体情况,给出了不同病房、不同分层患者的分类处理及诊治流程建议。
在红会医院的各个病区、科室,除了288名四川医疗队队员,还有之后陆续抵达的来自陕西、上海、北京、河北的146名援鄂医护人员在这里并肩工作。
3月14日,距离红会医院停止对普通病人的诊疗,只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已经过去了52天。这天,武汉市新增病例4人,仍在治疗的人数跌至9376人。根据疫情发展形势,武汉市开始逐步腾退定点医院,将各医院现有患者转院到火神山等几家医院中。红会医院已经接到指令,从这天开始,陆续转移患者,为重新对社会开启医疗服务做准备。
在ICU,转院困难的是几名病情较重的患者,其中包括一位卧床多年的百岁老人、还有带着呼吸机或ecmo的重症病患。如何把他们安全地转移到其他医院,是这几天ICU病区工作的重点。黄晓波那位带ecmo的病人的转移对接还没有做好,他需要在摸清整个转运环节后,再开始行动。
再见,战友
3月17日,首批49支援鄂医疗队,共计3787人在完成援鄂救助任务后开始分批撤离武汉、踏上返程之路。
3月19日,红会医院转运完最后的几名患者,结束了本次抗击疫情的特殊使命。
红会医院呼吸科护士长张利琼回到七楼ICU病区,送走了最后值守的医护战友们。张利琼要下班了,从去年12月17日,张利琼所在的呼吸科接诊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到这一天,他们已经坚守了93天。
这一天,援鄂的四川医疗队队员和红会医院的医护人员第一次坐在一起,他们重温了并肩战斗的一个个难忘的瞬间,同时,也商讨了未来进一步合作的计划。
第二天,这些四川医疗队的队员们将撤离武汉,但是未来,在学科建设的道路上,他们仍将并肩前行。
自1月24日以来
全国420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截至3月24日24时
已累计撤回21046名医务人员
自1月21日至3月19日
红会医院共接诊发热患者15000人
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205余人
治愈出院患者1013人
从3月19日开始
红会医院进行全面消杀 通风
3月25日
红会医院重启正常诊疗秩序
截至3月27日18时
开诊三天 共接诊患者233名
截至27日12时
武汉市已开放60家医疗机构
有序恢复正常诊疗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