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終審法院頂部“正義女神”泰美斯雕像。資料圖
【亞太日報訊】逾百年前,高約2.7米的希臘神話“正義女神”泰美斯雕像豎立在香港最高法院的頂部。被傳召到法庭的被告人,均須于女神之下被押送入大樓,寓意“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座1912年啓用的原最高法院大樓今年9月“恢複”法庭用途,用爲香港終審法院。“正義女神”依然矗立,她蒙著雙眼、代表大公無私,右手拿天平、代表公平公正,左手持劍、代表擁有辨別真僞的能力。
位於香港中環昃臣道的終審法院。資料圖
百年間,這棟建于填海區、如今位于香港島中環昃臣道的大樓曆經時代變遷。
19世紀末,它由曾設計英國白金漢宮南正面的設計師偉柏(Aston Webb)和貝爾(E.Ingress Bell)繪制設計圖;1900年,建築工程動工,曆時12年完工,但此後經曆了多次轉變。
1942至1945年,香港日據時期大樓被日軍用作憲兵隊總部;1978年,附近興建地鐵引致地基移位,最高法院遷出至1982年遷回;1985至2011年,被用作立法局(回歸前的立法會)、立法會大樓。
曾用作憲兵隊總部的大樓。資料圖
這座樓高三層的花崗石大樓建築理念爲“融匯中西”。大樓設計效仿古羅馬及希臘建築,采用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爲配合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大樓地下築有拱廊,一樓築有露台,以防止陽光直射大樓內部和提供散熱。大樓的四坡屋頂則以中國式瓦片鋪砌,并用雕有祥雲圖案的中國傳統柚木托架承托屋檐。整座建築物占地約2660平方米,四周築有圓柱,著重規律與對稱。
如今,在經曆了耗時兩年、耗資約4.64億港元的修複工程後,大樓正式成爲終審法院新址。
新大樓淨作業樓面面積合共約3070平方米,主要設施包括2個法庭、律師休息室、律師更衣室、會議室、記者室、2個展覽廊等。
其中,占地約230平方米的終審法庭前身爲立法會會議廳,如今修複後用作聆訊之用,包括26個法律專業人員座位、7個記者座位及51個公衆人士座位。
今日大樓仍存,但周邊樣貌已有巨大改變,摩天大樓鱗次栉比。圖/國際在線
關于這個法庭修複後的面貌,香港社會曾進行過一番討論。有人曾建議將前會議廳內用作公衆席的2個懸垂式閣樓至少保留1個,以保存立法會在大樓內這段逾四分之一世紀的曆史。但司法機構認爲,拆除2個閣樓可顯現更多空間感、既還原設計原意,還可達到最佳采光效果。
翻新後,這裏樓高兩層,中間無閣樓。由頂層大型半圓窗戶引入自然光作照明,拱形天花下設置了新設計的環形中央吊燈,上有5盞琥珀色燈,代表于終審法庭審理案件的5名法官。前會議廳內的石柱裝飾、天花裝飾和木牆身裝飾均得以保留。
建築內的兩個舊囚犯接收室則被“活化”爲圖書館。館內藏書約8500冊,主要爲普通法書籍。在這個裝修“現代化”的圖書館裏,原有囚室的面貌仍然依稀可見。
此外,這次修繕工程還完善了大樓無障礙通道設施,新增了自動灑水系統、消防員及殘疾人士升降機、育嬰室等。
遷入新址後的香港終審法院將于29日處理首宗聆訊案件。今年11月開始,將在沒有聆訊的日子開放部分設施,舉辦公衆導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