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近期,一連串消息都描繪出中國房地產黯淡的局面。7月份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調查覆蓋的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出現月度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4個,這個比例是自2005年開始記錄以來最高的。對此,英國媒體《金融時報》發表社評《中國應力保樓市軟著陸》,全文如下。
中國搖搖欲墜的房地產市場對全球經濟構成最大威脅之一。建築和房地產行業不僅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達13%,它們還構成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世界各地大宗商品出口國的指路明燈)的主幹。因此,有關房地產市場活動疲弱的消息本身就令人擔憂。更令人不安的是,人們對北京方面阻止低迷失控、進而發生崩盤的能力開始失去信心。
一連串消息都描繪出黯淡的局面。7月份官方統計數據顯示,調查覆蓋的70個大中城市中,價格出現月度環比下降的城市有64個,這個比例是自2005年開始記錄以來最高的。開發者正在收縮新的投資,7月售出的樓面面積同比重挫16.3%,跌幅比6月大幅加大。
按照渣打銀行常駐香港的王志浩的說法,這些不斷加深的疲弱跡象意味著,未來六個月可能是中國房地產成敗見分曉的關鍵期。他和其他一些分析師預計,北京方面將試圖阻止崩盤,但有人懷疑此類干預的有效性。主要的問題是,正受到存款流失和手續費收入減少(因為它們的影子金融活動受到限制)擠壓的銀行,沒有那麼大的胃口向房地產和其他受產能過剩和增長放緩困擾的行業放貸。
死氣沉沉的市場反應也困擾著地方政府的努力。自6月初以來,36個城市放寬了“限購令以提振住房銷售,同時開發商紛紛降價。但是,6月和7月的銷售還是大跌,早期跡象似乎表明,8月的銷量也相當低迷。的確,地方政府的某些舉措,例如西南省份四川出臺的補貼銀行、鼓勵它們發放房貸的措施,在未能激發任何動靜之後已被撤回。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機構《中國投資參考》收集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面向購房者的房貸發放越收越緊。
當然,北京方面的政策選擇儲備仍然十分強大。僅舉幾例,它可以下調利率,下調銀行的存款準備金要求以提高流動性,以及通過央行向金融體系注入資金。不過,這些措施的風險在於,它們可能加劇北京方面堅稱要解決的產能過剩和資產泡沫問題。
在某個層面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一個國內問題。在另一個層面上,它說明了發展中世界對於其內部的抽搐是多麼脆弱。數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以及哥倫比亞、智利、俄羅斯、巴西、印度和秘魯,都有可能因為基礎金屬和其他大宗商品的出口需求大幅下降而受到重創。中國是此類大宗商品的價格制定者。
中國房地產繁榮的規模——以及任何崩盤將會產生的衝擊波——是令人生畏的。在2011年和2012年的短短兩年裏,中國的水泥產量超過美國在整個20世紀的水泥產量。信貸總量對GDP的比率從2008年的140%升至今年6月底的250%以上,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增長是房貸。據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主任甘犁介紹,90%以上的城市家庭已經擁有至少一個家,而擁有公寓住房的家庭近76%的資產是房地產。
為了中國自己,也為了整個發展中世界,北京方面應加倍努力確保中國樓市軟著陸。在美聯儲(Fed)變得比較鷹派之際,全球經濟最不需要的情況是中國房地產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