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新華網記者楊理光攝。
近年來,“中國模式作為中國發展道路或中國經驗的代名詞,受到了國內外輿論和學術界的特別關注。近日,在澳門舉行的“亞澳論壇上,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周天勇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對“中國模式的過去、現狀和未來進行了解讀。
“中國模式是否有章可循?
周天勇表示,雖然國內外學者對“中國模式存在種種質疑甚至頗有微詞,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模式代表著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曲折道路,是確實存在的。周天勇認為“中國模式主要包括意識形態由階級鬥爭轉為經濟建設主導;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經濟改革;產權、所有制的改革,大力發展私營民間經濟,以及改革開放等。但如果要從“中國模式中總結出可供借鑒的經驗,周天勇認為,在不同的國情、不同的環境下,“中國模式並不可複製。
“改革,每個國家情況不同。我們是從一個計劃經濟“一大二公改革為市場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我覺得有些國家可能存在這個問題,有些國家可能不存在這個問題。過去韓國、日本,包括中國臺灣地區,新加坡,它們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都是得益于歐美那時的經濟繁榮,我們過去三十年也經歷了這麼一個繁榮(時期),但是問題是現在歐洲和美國正經歷一個經濟低速發展,包括歐債危機,那麼後來的發展中國家是不是還學習中國出口導向的工業化,有沒有世界環境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我覺得“中國模式是中國的一種精神,而不是具體怎麼做。
“中國模式轉型的陣痛
走過三十多年的改革歷程,現階段的“中國模式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周天勇認為首要問題就是幾億人在城市化過程中面臨的住房、就業、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困難,以及越來越擴大的貧富差距、土地分配過程中的種種利益矛盾,這些都是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時代陣痛。
周天勇說:“現在這種發展模式看來是不可持續了,就是說利用低成本的勞動力、利用資源、利用低的土地價格,產品生產出來銷往國外來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另外還有)國際環境的問題,像南海、釣魚島的周邊局勢,所以我覺得中國未來十年可能是一個比較艱難的十年。
未來機遇在中國
困難,同時也是挑戰。周天勇表示,國外經濟局勢停滯不前,未來更多的發展機會還是在中國。只要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動搖,經濟繁榮的勢頭還是會重現。但這一切都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釋放活力,去掉現行體制中的繁冗、彌補行政法規中的疏漏。
周天勇認為,未來十年,尤其是十八大以後,可能需要比三十年前力度更大的改革才能推動經濟良性發展。“因為三十年前主要是思想問題,沒有這麼多的機構和人,沒有這麼多的行政條文、法規中不合理的因素,沒這麼多人去想方設法收費罰款,但是三十年後,倒不是一個思想意識的問題,而是體制和利益問題。三十多年以後,主要取決於十八大以後改革開放的魄力,以及地方(政府)的魄力。
作者簡介:
周天勇
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經濟學博士、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