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定向精准预警地质灾害 “数字哨兵”助民避险

中国新闻网

text

胡本银的老伴在新家忙活着。 吴兰 摄

中新网合肥10月30日电 (记者 吴兰)72岁的胡本银在搬家的第一天,见到院子里围了很多人,拿着扫帚的他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那是10月28日,和老伴“拎包入住”了当地政府为他们建造的新家,距离他的老宅约300米。

胡本银的老宅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三口镇汪家桥村糟坊组的一个山坡旁,是一个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隐患点,今年7月6日,突然发生强降雨导致该房屋被毁。如今,一棵南瓜苗在宅基地上自由攀爬,开着几朵花,结了几个小南瓜。

尽管老宅已成废墟,胡本银偶尔还去转转。 吴兰 摄

胡本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7月5日下午,太阳正烈,接到当地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的网格员翟德玉来到他家,劝说胡本银去安置点过夜。他说:“你们这些村干部没事干,这大太阳的喊我去敬老院安置点。”后来在反复劝说下,胡本银转移去了安置点。

5日晚间,当地突遇强降雨。次日凌晨,胡本银家的卧室被倒塌的泥土冲毁。雨停后,胡本银回家看看时,房子已经没有了。

“幸亏5日坚决将2人转移至安置点了,否则凌晨塌方,泥土冲毁卧室,后果不堪设想。”黄山区三口镇镇长吴向阳说,这得益于黄山市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系统的精准预报,这种“数字哨兵”预警的精确定位,将原来以区县为单元的预警模式,缩小至以乡镇为单元,并逐步拓展到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让他们在汛期一线转移安置群众时更加坚决。

位于山中的黄山市徽州区小容村,是地质灾害隐患点。 吴兰 摄

海拔约500米的黄山市徽州区小容村,是目前黄山市威胁人口最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黄山市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许永忠介绍,今年年底前将通过工程治理、局部避让搬迁等综合治理的方式消除这一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点。

黄山市地处皖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形起伏较大,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威胁大,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防范难度大。地质灾害类型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为主。根据2020年汛前调查结果,该市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1395处,占安徽全省总数三分之一,涉及4237户1.4万人。

记者采访获悉,根据黄山市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并针对黄山市小气候频发、短时强降雨无明显规律可循的特点,2018年5月,黄山市率先在安徽省试行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系统,探索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小区域、精细化实时定向预警,打通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黄山市共发布实时定向预警804次,预警乡镇2390次。特别是今年7月5日至7日,该市部分地区遭受50年一遇强降雨,期间共发布实时定向预警91次,预警乡镇328次,指导乡镇对382处3332人进行紧急转移,其中徽州区洽舍乡洽舍村高峰组等9处在转移人员后发生险情,房屋被损毁,避免了18人伤亡。

“十三五”期间,安徽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1767起,直接经济损失9476.1万元。该省提前转移94067户332120人,成功避险53起,避免了105户323人因灾伤亡,由于防灾措施得力,安徽连续5年无人员因地质灾害死亡。

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安徽已基本建立了地质灾害三维信息平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在线监测体系,建立健全了快速反应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机制。优化改造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监测预警和处置指挥等三大系统,形成全省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管理平台,提高了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和预警的可靠性与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