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送別京劇程派傳人李世濟

新華社

text

【亞太日報訊】(周瑋、周珊珊)初夏,梨園再聞悲聲。5月16日,眾多京劇界人士、戲迷與生前好友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李世濟送行。

京劇程派創始人程硯秋義女、程派傑出傳人李世濟5月8日晚在京去世,終年83歲。

李世濟與京劇有緣。一路上,她盡得名家指點。1945年拜程硯秋為義父,學習程派藝術。她轉益多師,博採眾長,曾受教於梅蘭芳、趙桐珊、陶玉芝、朱傳茗、王幼卿、李金鴻,深得馬連良、譚富英、裘盛戎等提攜與呵護。

透悟師恩,清醒思考,李世濟善於繼承、精於借鑒、勇於創新。她以嚴肅的態度繼承程派,並在繼承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創新。《文姬歸漢》突出民族團結主題,新增“送兒女”唱段婉轉深情,成為廣為傳唱的曲目;移植改編劇目《陳三兩爬堂》汲取地方戲曲之長,在程派藝術與兄弟劇種的結合上做出了可喜嘗試;京歌《蝶戀花·答李淑一》貫穿傳統與現代,保持古典風韻同時勇於探索出新……

為戲迷津津樂道的是,她和京劇音樂家唐在炘一起,關注時代發展,尤其面向青年觀眾審美需求,對程派藝術進行了審慎的精心整理與發展,將程派唱腔表現得更加豐富細膩,於凝練幽咽、華美典麗中呈現出清新流利、明朗灑脫的程派新品格。

“老師的舞颱風格端莊大氣,她善於從不同流派行當中學習,為我所用、取長補短。老師曾得馬連良先生提攜,她在馬先生身邊就學到很多,比如表演、服裝審美乃至出場的節奏等。”李世濟唯一男旦弟子楊磊說,“老師經常強調,任何流派是都為塑造人物服務的,不要只想著演流派,要想著演人物。”

上世紀90年代拜李世濟為師的程派青衣李海燕,將老師的教誨與後輩京劇人分享:我們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藝術,要虛心向老師、大家學習,不管是老生、花臉等行當,都要啃都要學。因為藝術都是相通的,只是行當不同。地方戲、話劇、歌舞、崑曲等其他門類,大家都要看看,廣泛吸收各方面所長。這樣才能鍛鍊年輕人的分辨能力,等融入自己的時候,把握性就大一些。

半月之內,梅葆玖、李世濟先後離去,京劇傳承的鼓聲越發急迫。著名戲曲評論家傅謹認為,於年輕京劇人而言,當務之急是要練好基本功。“要學習骨子老戲,骨子老戲裏包含了這門藝術的最重要表現手段,一定要嫺熟地掌握這些表現手段,可以百花齊放創作但基本功就只能通過這些骨子老戲來掌握。另外就是大量實踐演出,所有演員都是在舞臺上滾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