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峡谷中的大雄村。 钟旭娟 摄
中新网泸州6月19日电 (邹立杨 钟旭娟)夏日炎炎,在四川泸州市古蔺县箭竹苗族乡大雄村土鸡养殖场里,“土鸡养殖专家”陶明伦正提着拌好的鸡食走进基地,呼唤两声后,漫山遍野的土鸡闻声赶来,围在陶明伦身边抢食,叽叽喳喳的叫声为山村增添了许多生机。
大雄村四面环山,沟壑纵横,是古蔺县箭竹苗族乡最偏僻、落后的村落,而陶明伦所在的窝多,则是大雄村最贫穷的小组。
“养了猪,路不通卖不出去,种的烤烟,遇到气候不好就烂在地里,在窝多想吃口饱饭,太难了!”土生土长的陶明伦说,窝多就像它的名字一样,在山窝窝里,雨多了涝、太阳多了旱,加上偏远、落后,再怎么辛勤劳作也解决不了温饱问题。
脱贫攻坚之前,陶明伦就时常望着绵延的高山发呆,村里植被茂盛,山上的野生天麻和方竹笋都是好东西,却因为路不通,村民们辛苦挖来只能低价出售给商贩。
翻不过去的是穷日子,戴在头上的是穷帽子,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成了陶明伦日思夜想的心事。
2014年,通过精准识别,窝多的贫困发生率高达60%,每三户村民里就有一户贫困户。
陶明伦给土鸡喂食。 钟旭娟 摄
窝多到底有多穷?陶明伦回忆说,村民喝水得翻山越岭去背,家里没劳动力的就在地里挖坑蓄水,蓄的水里全是虫子也只能将就着喝;晚上开灯还没蜡烛亮,为了争电,村民之间时常发生矛盾;路就更不用说了,骑个摩托车进村都算“高危行为”。
条件如此差,为什么不走出去?原来,窝多村民大多和陶明伦一样是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时间久了,谁都不愿离开家乡。
基础条件薄弱,村民还不愿外出务工……了解到了窝多的具体情况和苗族同胞的坚守,帮扶干部也不便再过多劝说。可面对窝多窘迫的生活环境,党委政府又不能坐视不管。
“脱贫致富奔小康,苗族同胞也不能落下。”2016年,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努力下,窝多水、电、网皆通,通村公路也延伸到家家户户门口,贫困的“帽子”也跟着摘掉了。
“野生天麻350一斤,而方竹笋产量高,一年下来全村能卖30多万。”看着上门购买野生天麻和方竹笋的游客,陶明伦脸上不禁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让陶明伦惊喜的是,随着基础条件改善,2019年初,古蔺县姬氏食品有限公司还与大雄村签订土鸡收购协议,与村民们实行订单式土鸡养殖。
“在基地里工作,每个月3000块钱的工资,还能学到技术,我太满足了”。随着古蔺县姬氏食品有限公司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陶明伦学会了鸡苗育雏、疾病疫防、杀菌消毒、科学饲养等技术,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土鸡养殖专家”。
2019年底,随着3000只土鸡出栏,大雄村收入23.5万元,带动专合社成员户均增收1万元,周边贫困劳动力增收近8000元。几年前挡住大雄村发展的高山,正在转变为大雄村民钱袋子里的“金山银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