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被金錢埋葬的國家榮譽——巴西世界盃“透視”國足悲之二

text

新華社北京7月10日電

題:被金錢埋葬的國家榮譽——巴西世界盃“透視”國足悲之二

新華社記者何軍

盧羨婷

當看到喀麥隆球員嫌錢少拒絕登機飛巴西,當聽見迦納球員因獎金未兌現而以罷賽相逼,中國足球的國腳們是否會覺得自己其實挺委屈?當然,大家可以舉出希臘球員集體簽名婉拒國家獎金的“正面典型”來駁斥。但中國男足現在至少能理直氣壯地說,我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不可否認,職業化、商業化目前已成為足球運動的首要推動力。資本注入之後,足球圈變成了一個名利場,大家都樂在其中追名逐利,隨著商業化推動,球員的民族意識、國家意識正在減弱,更多時候,他們的屬性和提供薪資的俱樂部更加緊密,而非國家和民族。

那麼,無法用國家榮譽和民族意識來調動其為國效力,只能用金錢來刺激了,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許多參加世界盃的國家要為球員準備高額獎金了。巴西世界盃上,除了喀麥隆、迦納,還有很多國家與球員有獎金協議,包括衛冕冠軍西班牙。西班牙國家隊如果能在巴西世界盃成功衛冕,每名球員將獲72萬歐元(約合99.9萬美元)獎金,這一協議在西班牙國內引發激烈爭議,但最終照簽不誤。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們又怎能奢望中國球員獨善其身、出淤泥而不染呢?自廣州恒大攪熱中超聯賽,國內球員的薪水、獎金隨之水漲船高,然而職業聯賽如火如荼之時,球員在國家隊中的怠工現象愈發凸顯,2013年6月國足1:5慘負泰國青年軍的比賽中,不少國腳的無心戀戰在場上一覽無餘。與俱樂部動輒百萬的獎金相比,國家隊一天200塊錢的補貼似乎根本提不起他們的興趣。

另外,當球員的商品屬性日漸凸顯時,俱樂部與國家隊之間的矛盾也被擺上了桌面。從邏輯上來看,球員的“身體”是屬於俱樂部的,在高度市場化的世界足壇,基於商業合同的俱樂部與基於“國家榮譽”的國家隊之間的矛盾日趨嚴重,俱樂部被要求把自己的“商品”低價或免費提供給他人使用,無疑會會引起它們的反感,而在俱樂部與國家隊的博弈中,無疑是“商品”所有者佔據主導權。

世界盃上,除了我們所看到場上激烈對抗,場下還有俱樂部與國際足聯之間的博弈,以及俱樂部與各國家隊之間的暗戰。在各種利益協調中,國際足聯向俱樂部提供球員受傷的資金補償,以確保俱樂部隊的配合,而國家隊則大多利用獎金來刺激球員在場上賣力。

目前,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商業化水準不斷提升,俱樂部、球員與國家隊之間的矛盾也日益顯現,面對這些狀況,我們又該如何協調,確保各方利益平衡呢?一方面俱樂部與球員應該立足長遠,重新認識國家隊比賽對於其本身的意義。一個球員在世界大賽的出色表現可以實現三方共贏,本屆世界盃上的哥倫比亞中場詹姆斯·羅德里格斯便是很好的例子,不僅為國家贏得榮譽,外界的超高關注度使其個人與俱樂部隊無形資產大幅增加。當然,目前國足成績的長期萎靡令人球員和俱樂部很難看到希望,但一直惡性循環下去,對各方的長遠利益來說都不是好事。

在慘敗泰國之後,恒大俱樂部出臺《恒大國腳八項規定》,規定中明確了系列獎懲措施,鼓勵隊中國腳在國家隊比賽中奮勇拼搏。但俱樂部還是與國家隊的利益衝突依舊未能解決,即便俱樂部鼓勵球員為國爭光,以踢球為根本生活來源的球員自身也有著實際的考慮。再說,是否詐傷消極本來也是很難衡量的事情。

另一方面,中國可考慮借鑒別國通用的“潛規則”,對俱樂部和球員給予一定的經濟補貼。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足球管理部門對於俱樂部的行政制約力相對更強,但違背意願地強制徵召,也只能得人不得心,導致球員出工不出力,敷衍了事。目前給不了名,那只能先給利,每天補助200元,實難調動球員積極性。儘管中國足協官員曾不止一次公開表示“中國足球很差錢”,該如何保證球員和俱樂部利益,以達到共贏的局面,這是足協該思考的問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