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標準化保障中藥質量安全

光明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隨著民眾健康需求不斷增加,我國中藥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摻雜使假甚至“毒中藥”事件時有發生,不僅影響中醫藥的療效,影響公眾對中醫藥的信任,更阻礙中醫藥“走出去”。不少業內人士疾呼,長此以往,中醫將亡于藥。因此,構建中藥質量保障體系迫在眉睫。

我國缺乏中藥標準化體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司司長曹洪欣坦言,當前中藥頻現“質量門”,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與之匹配的全產業鏈系統性中藥標準化體系。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曹洪欣指出,必須加快建設中藥標準化體系,優化中藥生產各環節技術規范,建立產品優質標準,從而引導全行業“種好藥、造好藥、用好藥”。

“中藥標準化也是潮流所向、大勢所趨。”曹洪欣認為,中藥標準化是中藥安全有效的技術保障,是中藥質量競爭的技術杠桿,還是中藥國際貿易的支撐手段。推動中藥標準化建設,一是要為臨床提供安全有效的優質中藥,滿足百姓用藥品質需求;二是培育一批生產優質產品的企業;三是構建和完善中藥標準化的技術支撐體系,強化中藥質量評價基礎條件和標準化服務能力,促進中醫藥事業向高標準、規范化、可持續發展。

國家中藥標準化項目全面啟動

為解決標準缺乏問題,“國家中藥標準化項目”于今年8月全面啟動。曹洪欣表示,該項目將以中藥標準體系建設和推廣應用為核心,打造一批從原料藥材到藥品的中藥標準化示范產業鏈。今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同年5月,國務院又印發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此次項目的啟動,也是對這兩個《規劃》的具體落實。

“中藥標準化體系建設項目的組織模式,體現了國家和地方聯動、產學研用聯合、社會共同參與的特點。”曹洪欣解釋說,簡單來講,就是由中央、地方共同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社會資源廣泛參與。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同完成頂層設計,確立實施方案,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負責組織實施。地方發改委(局)、中醫藥管理部門聯合組織申報及實施過程的監督管理和驗收。資金則由國家投入引導性資金,項目承擔單位通過地方配套、企業自籌、社會融資等多種形式籌資,共同推進。

重點任務面向百姓所需

據了解,“國家中藥標準化項目”中,兩項重點任務要著力完成:一是制定60種中成藥、100種臨床常用飲片的全程質量控制標準和優質產品/等級標準,制定的標準還要通過專業技術委員會審核,形成行業標準;二是建成中藥質量標準庫和中藥質量第三方檢測平臺,形成中藥標準化的技術服務支撐體系。

此外,項目將建立優質中藥品種的行業認證體系,引導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發布中藥產品質量信息,推動優質優價,形成中藥標準化建設的長效機制。

(原標題: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曹洪欣:用标准化保障中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