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身革命”醞釀創業機會

新華社

text

當大媽們沉浸於“廣場舞”時,中國的年青一代則更傾向於在健身房或跟著網絡視頻燃燒卡路裏。

29歲的張建明是蘇州工業園的一名研究人員。從2013年9月開始,他每週有五六天都會泡在健身房,每次鍛鍊至少一個小時,集中訓練一個部位,有時還會加上半個小時的動感單車。經過一年多的健身,他的體脂率從23%下降到了17%,身材明顯強壯了不少。

近年來,中國各地涌現出許多像張建明這樣的健身愛好者。一份行業報告顯示,2011年至今,中國70個城市健身場館會員消費人數,每年新增400萬至500萬。

在中國許多大城市,熱衷慢跑的人越來越多,“彩色跑”也變成年輕人中的時尚活動。許多人戴上健身手環,計算每天行走的步數,甚至相互“攀比”。

這股來勢洶湧的“健身革命”,背後是中國人對健康生活方式的渴求。積累了一定財富的城市人群,開始萌生放鬆身心和鍛鍊身體的想法。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產業分會副秘書長劉清早曾經列舉過一組數據,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時,民眾將會對體育健身有所需求;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時,體育健身將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國的人均GDP在2011年超過5000美元,去年則達到了7575美元。

與老一代的健身迷相比,張建明這些新一代的健身狂人更擅長利用網絡資源來學習更高效、廉價的健身技巧。其背後是中國移動互聯的迅速發展和社交媒體的繁榮。

張建明在微信裏關注的公眾賬號有一半是關於健身的。每天他都會細細閱讀這些公眾賬號推送的內容,了解新的鍛鍊方法和飲食指導。

30歲的上海人王寅創辦的“人魚線VS馬甲線”是張建明關注的公眾號之一。2013年9月,恰好是張建明開始系統鍛鍊的時候,王寅和妻子開始在微信和微博上發佈關於健身和營養的信息。

曾在投資銀行工作的王寅,由於工作壓力大,長胖了很多。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走進了健身房。經過兩個多月的系統訓練和飲食調整,他覺得自己的“身體和精神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王寅同時認識到,周圍很多想要瘦身的人其實都不知道如何健康地減肥。“最多的辦法就是節食。但一旦恢復正常飲食,他們就可能是暴飲暴食或者厭食症。”這個發現讓他決定開設自媒體賬號,與更多人分享更為科學的健身理念和飲食觀。

“人魚線VS馬甲線”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他在微博上已經有將近一百萬的粉絲,在微信上有近40萬的關注者。

王寅非常享受這種幫助更多人樹立健康的健身甚至生活觀的感覺。與此同時,他也嗅出了其中蘊含的商機。適逢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政府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打造新的增長引擎,找到了市場定位的王寅也縱身跳入了這股創業大潮。

2014年9月,當“人魚線VS馬甲線”賬號運營滿一年時,他從一傢俬募基金公司辭職,創立了上海型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今年6月19日,他們在iOS和安卓市場推出了“人馬君”應用軟件,為用戶提供私人定制的健身和飲食計劃。根據王寅提供的數據,這款應用軟件目前已經有10萬的下載量。

王寅認為,中國的健身市場潛力巨大。但曾在投資圈浸淫數年的他也坦言,目前競爭已變得十分激烈。

兩個90後年輕人創辦的“FitTime睿健時代”也是在健身圈非常流行的自媒體公眾號。根據他們自己公開的數據,“FitTime睿健時代”在微博、微信和人人網等社交媒體上總共有200萬粉絲。今年上半年,他們的應用軟件也先後在iOS和安卓市場上線。健身者可以在上面收看各種健身視頻,還可以通過曬“健身自拍”來社交。

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上半年,已有將近50個健康、運動類應用軟件“搶灘”各類移動終端。許多經營這類軟件的公司都是初創公司,而他們瞄準的也是相似的群體:健身菜鳥。

“當我們開始創業的時候,這個市場還是一片‘藍海’,現在這個跑道已經非常擁擠了。”王寅說。

但王寅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他認為,這個行業畢竟還只是剛剛起步,中國的健身市場非常大,卻沒有一個人人都知道的好品牌,這就是機會。“我們的目標就是做一個好的健身服務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