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里,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澎湃新闻

text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之际,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以“主创分享+全剧演出”的形式,为上海银行的党员代表带来了一堂“四史”学习文艺党课。

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在上海复演以来的第9场演出,对台下的党员们来说,这也是一堂最生动的党课。

这堂文艺党课由上海文广演艺集团主办,上海歌舞团承办,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特别支持。

主创陈飞华:创作以秒来计算

“新中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取得胜利,同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密不可分。现代的年轻人应该学好这段历史,知道当今生活如何来之不易。”

上海歌舞团团长、《永不消逝的电波》制作人陈飞华介绍,这部舞剧以李白烈士代表的中共地下党员为原型,讲述了他们潜伏于隐蔽战线,行走在刀尖,最后把生命和青春献给党的事业和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

谈到这部红色题材的创作过程,他说,“我们的创作推进和舞台合成都是以秒来计算的。”艺术家们没放过任何细节,整部剧的节奏和情绪没有一分一秒的松弛,给观众带来了完全的浸入感。

“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每一个中国人内心都有红色基因,在观看‘电波’这一刻被激活了。”

一年多来,上海不少系统和机构陆续组织党员前来观看《永不消逝的电波》,陈飞华说,演出结束大幕拉上那一刻,几乎每个人都泪湿了眼眶。作为党员,他们对这部剧的理解和普通观众不同,看完之后,有些党员还会主动前来再刷舞剧。

《永不消逝的电波》今后不光要在上海、在全国巡演,还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我们要把红色文化推到世界上去。”陈飞华说。

主演王佳俊:没有硝烟的战场

王佳俊是李侠一角的扮演者。刚接到舞剧时,他很兴奋,因为谍战题材在舞剧里很少见,最终,他被李侠这个角色感动了。

作为李侠的原型,李白的一生都极富传奇色彩,“他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去了延安,又被指派到上海,在上海成立党组织,与党中央的秘密电台进行地下联络工作。他在上海的每一天都过得非常艰苦,一潜伏就是12年。”

王佳俊说,主创团队把舞剧还原到老上海,在舞台上打造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有追捕的场景,也有牺牲的场景,每一次演完回到家,他都要坐上很久,才能平复心情。

“剧中的我很紧张、很压抑,舞剧只有2个小时,但李白在这个环境里过了12年,我的感受对他来说只是微微的皮毛而已。他曾经多次被捕,遭受过严刑拷打,经历过那么多压力,信仰还是那么坚定。”

在王佳俊看来,李白心中还存着一份希望,那就是他后来在上海遇到的灵魂伴侣兰芬,两人从假扮夫妻到产生感情,李白在粗茶淡饭里感受到人间温暖,从此更加坚定了信仰,“他希望身边的人每天都过得快乐,每天都有粗茶淡饭的幸福。”

“李白的使命是解放中国,他的使命完成了。他在1949年被杀害,他牺牲的那一天离上海解放只有20天,非常可惜,但他的精神、他的故事传下来了。”

疫情期间,王佳俊看到更多“李白”站了出来,来自五湖四海的医护人员和家人告别,走进武汉,走进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经受的精神压力可能和李白差不多。他们走进不安,换来了全国人民的心安,他们是当代的英雄。”

这种使命感,让王佳俊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我可以把我的青春献给舞台,把李白的故事演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热血,点燃中国魂。”

主演朱洁静:打破心里那堵墙

对朱洁静来说,创排《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过程,就是一堂最生动的党课,是一场从内到外的洗礼。

身为党员的她,常常要上党课、学党史,但那些历史存在于文字、存在于视频,离现在的年轻人很遥远。怎么让那些历史、那些人物、那些故事活过来?《永不消逝的电波》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舞剧创排过程中,朱洁静去了嘉兴南湖,走访了李白故居、中共一大会址,“以旁观者身份参观革命胜地,心里可能会有一堵墙、有一种距离感,但跳过‘电波’这部舞剧,演过兰芬这个角色,我突然发现,我心里的那堵墙被打破了。”

朱洁静感觉,今天的舞台工作者很幸福,但也有今天的责任和担当,那就是用当下的艺术语言、用饱满的艺术热情,把那段历史传递给今天的观众,让他们心里的那堵墙,也能通过舞台艺术去打破。

“来剧场看演出,是上海年轻人新兴的一种生活方式,怎么把它和红色文化结合?我们用一部有艺术价值、也有商业价值的舞剧,做了一次接地气的尝试。”

朱洁静说,这部舞剧让“90后”“00后”纷纷走进剧场,聆听革命先辈的故事,首先在于这段历史感动了主创,主创100%甚至200%地投入剧中,影响了更多观众。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