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如何擁抱“網際網路+”——專訪聯想控股創始人兼董事長柳傳志

亞太日報

text

聯想控股創始人兼董事長柳傳志在專訪中回答記者提問(6月29日攝)。亞太日報記者何靖嘉攝

【亞太日報記者顏昊】在香港聯合交易所親手為聯想控股掛牌敲鑼,聯想控股創始人兼董事長柳傳志難掩喜悅的心情。

31年前,40歲的柳傳志義無反顧,帶領一群中國科學院的技術人員“下海”創業。31年後,由他一手培養和打造的集六大業務板塊、“投資+實業”雙輪驅動的企業集群——聯想控股實現在香港整體上市。

他在接受亞太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面對瞬息萬變的“網際網路+”時代,實現整體上市只是聯想未來發展的一個新的起點。

戰略:擁抱“網際網路+”時代

6月29日,集資逾160億港元的聯想控股以每股42.98港元的發行價登陸香港股市,上市當天在大盤受外圍因素影響出現大跌的時候,仍然表現平穩以42.95港元收盤。

集資160億港元能否解決發展瓶頸?柳傳志表示,資金是一個重要問題,但是上市募集到的這部分錢與聯想控股要做的事情相比還是不夠的,聯想控股今後還會利用多種渠道募集更多資金。

根據聯想控股的計劃,將把上市募集資金的約55%至60%用於戰略投資以收購新業務及發展現有業務,重點在消費、服務以及金融領域加大投資力度,尋找具有巨大潛力的“藍海”市場。

6月29日,集資逾160億港元的聯想控股以每股42.98港元的發行價登陸香港股市。聯想控股董事長兼執行董事柳傳志出席了敲鐘儀式。

為此,聯想控股旗下三個投資平臺:聯想之星、君聯資本、弘毅投資,從孵化器、早期風險投資到私募基金將相互高效協作。此外,聯想控股打造的核心企業之間、被投資企業之間也將呈現出獨具聯想特色的協同效應。

柳傳志認為,未來聯想控股的投資選擇一定要擁抱“網際網路+”,管理層一定要“放空大腦”,決不能墨守以往在IT領域積累的經驗和做法,一定要繼續提高管理層的學習能力。

首先,對於在網際網路服務方面做得好的企業,從組織架構、從商業模式到企業文化,都要進行儘量深入的考察,然後與聯想自身相結合。

柳傳志表示,實際上聯想控股已經開始對聯想之星、對初創型的帶有網際網路內容的企業進行廣泛投入。此外,對原來一些投入的已經進行的傳統領域的企業,也開始進行一些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改造。

“對聯想控股本身,它雖然是一個總體噸位很大的企業,但是實際上是分成一個一個小的獨立的企業,因此每個企業改造起來都還是相對比較靈活,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從多方面試驗和總結來決定我們該怎麼樣走。”

模式:雙輪驅動漸入佳境

對於很多消費者來說,想到“聯想”的第一印像是其最初起家的個人電腦業務。如今,聯想控股旗下負責IT業務的聯想集團,在營業收入、利潤貢獻方面依然佔據重要地位。2014年,IT業務的營收依然佔聯想控股的約94%。

然而,柳傳志糾正了市場上的一種普遍的觀點誤區。他認為,IT業務營收佔比大並不妨礙聯想控股目前已經摸索出來的這一六大板塊、“投資+實業”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

“不能從營收角度看待聯想集團的重要性。否則,楊元慶(聯想集團董事長)那邊營業額達到400多億美元了,聯想控股加在一起永遠是聯想集團大。還是要從價值和利潤角度看,比如從農業到金融、化工,都一步一步地上來了。其實,將來各板塊全都連成片以後,我估計營業額還是不能與聯想集團匹敵,因為IT是一個太大的行業,它的利潤相對薄一點。我們選的金融、消費、服務也許營業額沒有那麼大,價值和利潤率卻會更高一些。”

對於“投資+實業”的雙輪驅動模式,柳傳志坦言,本世紀初拆分聯想業務時,考慮的主要還是多元化分散風險以及開發更多平臺的問題。“當時預想沒有這麼深刻,我當時預想只是覺得一個企業辦得好壞跟領頭人有非常重要關係。所以我就覺得應該給好的優秀人才以舞臺,然後讓他充分施展。”

柳傳志說,聯想的多元化做法跟美國商學院的理論是不一樣的。“美國反復強調專一再專一,其實我覺得我們這麼做也是很專一,關鍵是什么樣組織架構。投資到一定程度後覺得我們對投資有一定深入了解,越來越清楚後,大概是在2008年前後我們才開始向這個模式大幅度前進。”

建言:企業應該成為科研投入的主導力量

出身於中國科學院計算所的柳傳志,一手將最初只能做外國電腦品牌代理的聯想做到全球個人電腦第一品牌。在談到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鏈中仍然偏重於成本控制、低端競爭的弱勢地位時,柳傳志頗為感慨。

柳傳志認為,要改變中國製造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關鍵還是在技術方面甚至包括基礎科學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對於政府來說,首先要弄明白在技術領域投資的主體應該是企業本身,而不見得是科研單位。一項新技術從科研單位轉化到企業,這條路實際上效率很低。”

柳傳志強調,應該格外看中企業本身的技術力量甚至科學研究力量。而中國以前沒有注意這個問題的原因是,過去中國的科研成果轉化走的是蘇聯模式。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企業本身就具備很強的科研力量。甚至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是來自企業,基礎研究也放在企業。

他認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營企業實力明顯是單薄的,今天有了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噸位的企業之後,這些企業的研發投入力度突然加大,在某些領域明顯超過了美國等發達國家同行。未來還應該有更多科技企業能有更大的科研投入。

柳傳志透露,目前聯想每年研發的投入僅為幾億美元,佔營收的3%至4%。“按道理說是不夠的,為什么過去中國企業不敢投入研發?是因為過去企業確實實力單薄,完全是一窮二白幹起來的。”

“政府應該特別注意,所有一切變成生產力的著力點應該是企業。而中國企業本身,要想改造這個局面,必須在科研方面加大投資,要像華為那樣。”柳傳志說。

聯想控股創始人兼董事長柳傳志在專訪中回答記者提問(6月29日攝)。亞太日報記者何靖嘉攝

忠告:“最好別拿父母養老金創業”

今年已經71歲的柳傳志1984年開始創業的時候已經是40歲的年紀。作為中國創業者的鼻祖,柳傳志給現在創業者,特別是年輕創業者的忠告是,走創業的道路實際上風險很大。

“我在40歲創業的時候,是義無反顧的,但是對一些基本的東西,還是想得比較明白。因為當時我已經是光腳的,再怎麼也不會比以前狀態差到哪兒去。第一次創業要成功幾乎是很困難的。真的要創業的話,還是要把前後左右的事情儘量想清楚。為什么說儘量?因為他們畢竟太年輕。”

柳傳志說,有幾個基本的因素要想清楚,例如創業的基本資金是不是來源於比如父母的養老金。假如大學生退學後創業失敗了,還能有時間、有資本、有資格繼續唸書那就挺好,否則就會沒有退路,反而給社會帶來更大負擔。

香港對於聯想來說一直是一塊“福地”。1988年4月,創業不久的柳傳志以30萬港元率先在香港合資成立“聯想電腦有限公司”。1994年,聯想登陸港股上市;6年後,分拆聯想後的神州數碼也是選擇在香港上市。

談到依然選擇香港作為上市地點,柳傳志強調香港的股市相對更規範透明,同時香港投資人更理性一些,不是帶有博弈心理、賭博心理在投資。而內地股市相對來說換手率更高一些,使得企業業績和股價容易脫離。

“我們在香港向香港的企業、香港的員工學了很多東西。最主要就是紮實做事,做事很精細,也很非常規範和紮實。但是相對大陸和台灣的企業來說,香港的科技企業對務虛、對大形勢和戰略的考慮相對要少一些。領導人必須要務虛,把自己的目的和環境相匹配,想清楚到底往哪走、怎麼走。”柳傳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