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亞太日報特約評論員王鵬
6月1日,在塞內加爾達喀爾機場,馬利維和部隊遇襲事件中一名中國傷員抵達後被送上救護車。新華社發
近日,聯合國駐馬裏多層面綜合穩定特派團(聯馬團)營地遭遇恐怖襲擊,中國軍人申亮亮犧牲,另有4人受傷。據報道,申亮亮是我國自1990年成立維和部隊以來,因參與維和行動而犧牲的第19位中國軍人。
長期以來,中國積極參與聯合國全球維和任務,一批批中國軍人,告別家人,踏上遙遠而陌生的土地。據聯合國官網權威資料顯示,中國一共向其派遣3045名軍人,其中包括169名警察、軍事專家37人,士兵2839人。
這是2006年8月28日,在黎巴嫩納古拉村,中國維和部隊排爆官兵排除一枚未爆炸彈。2006年3月31日,由182人組成的中國維和工兵營開赴黎巴嫩,這是我國首次向中東地區派出維和部隊。新華社發(李春年攝)
26年來,中國維和軍人犧牲事件包括:1993年5月21日晚,我國赴柬埔寨工兵部隊的營地遭不明身份武裝分子偷襲,維和官兵陳知國和餘仕利犧牲;2005年10月24日,中國赴利比裏亞維和運輸分隊士官張明在與戰友外出執行任務時,被子彈擊中頭部,壯烈犧牲;2006年7月25日,以色列轟炸了聯合國駐黎巴嫩南部臨時部隊(聯黎部隊)的一處觀察哨,造成包括中國軍事觀察員杜照宇在內等4名聯合國軍事觀察員遇難……
坊間有疑:這值得嗎?
對此,我們從世界和平和中國利益兩個層面來解讀。
人類曆史與國際體系發展到今天,早已告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原始狀態,而是進入全球化、信息化時代。而人類道德的覺醒以及社會良知的制度化,也使得國際社會從“叢林狀態”向有限競爭、大力合作的方向發展。
這是2015年11月3日,在利比裏亞格林維爾一座村莊,中國維和警察防暴隊隊員向村民詢問近期治安等情況。自2015年3月11日進駐任務區以來,這支由山東公安邊防總隊組建的維和警察防暴隊一直在暴力衝突的第一線用行動詮釋維和精神,贏得了聯合國和利比裏亞政府、民眾的高度讚譽。新華社記者孫瑞博攝
認識到這個大勢,我們就明白,中國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不可能對國際社會中存在的極端暴力、種族滅絕等行徑視而不見,即便他們距離遙遠。
對此,或許有人會說:“不要派人,捐點錢不就行了嗎?”這種觀點缺乏對事實的了解。面對一群每天遭受嚴重人身安全威脅的人,你去談錢,太飄渺、太空泛了。他們需要的是提供援手,救其性命。
這是2010年7月3日,在剛果(金)南基伍省布卡武機場,中國赴剛果(金)維和醫療分隊醫護人員搬運油罐車爆炸中的受傷者。新華社發(郭雲飛攝)
我國著名國際關系學者、道義現實主義理論創始人閻學通教授多次援引日本在第一次海灣戰爭中“只捐款不出兵”的案例來說明這其中道理:當時,日本認繳軍費最巨,可到頭來,科威特解放後在《紐約時報》發表公開信,感謝多國部隊“興亡繼絕”之恩,日本卻連名單都沒有上。該典型案例告訴我們,那些“救命”的事兒往往不是出錢就能“擺平”的。
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對維護中國國家利益和公民人身財產安全,也有重大意義。須知,恐怖組織是“無國界”的。倘若面對“全球聯網”的恐怖組織,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各自為政,甚至以鄰為壑,同時對中小國家遭受恐怖主義、極端主義肆虐的狀況袖手旁觀,那麼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這是2014年5月29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國際維和人員日紀念活動上,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埃利亞松(左)為一名中國維和警察佩戴獎章。新華社記者牛曉雷攝
面對如今烽煙迭起的恐怖活動,正在崛起的中國絕不會學“鴕鳥”,而是會沉著應對、靈活策略、打擊堅決、綢繆長遠。未來,中國相關部門應對執行維和任務地區的安全狀況做全面評估,處理好與當地政府、社會各階層的關系,同時與友軍做好配合,履行好“和平守護者”的使命。
作者簡介:
王鵬,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萬裏常安海外風險研究院研究員。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