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葡萄”心理要不得

APD NEWS

text

圖為7月28日,在緬甸曼德勒,緬甸副總統吳年吞(前排中)和中國駐緬甸大使楊厚蘭(前排右二)等在通氣儀式上共同啟動投產按鈕。新華社發

由中國、緬甸、韓國、印度四國六方投資建設的中緬天然氣管道(緬甸段)日前開始向中國輸送天然氣,中緬原油管道(緬甸段)也即將竣工。這標誌著中緬油氣管道特大跨國項目取得重要歷史性成果。

但是,自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籌劃之日起,國際社會就有一些勢力“風涼話不斷,拿環境問題、補償問題說事,說中方獲大利,緬方吃大虧。這些勢力對這一工程帶來的多贏局面“選擇性失明,究其根源,是因為存在“陰暗的“酸葡萄心理:一方面不願意看到中緬走近,嫉妒這一中緬戰略合作的“大手筆;另一方面不願意看到中國成功實施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在能源安全上取得重大成果。

拿緬甸來說,且不說每年收到的“過路費就高達數千萬美元,更重要的是,油氣管道的開通將改變緬甸在亞洲的經貿地位。《曼谷郵報》不久前的一篇報道稱,中緬油氣管道的開通運營將使緬甸成為“亞洲的新十字路口與“商貿樞紐。的確,這一重大工程的帶動效應不容忽視,僅建設階段就有220多家緬甸企業參與。

項目大力使用當地勞動力,給緬甸帶來大量就業機會,有助於改善管道沿線民眾的民生。中緬油氣管道所經過的地區不少是緬甸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項目公司支持管道沿線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全面開展公益事業,目前修建了40多所學校、20多所醫院和醫療站,讓數十萬當地民眾受益。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是一個多國合作項目。中緬天然氣管道(緬甸段)的項目公司——“東南亞天然氣管道有限公司是由中國石油、韓國大宇國際集團、印度石油海外公司、緬甸油氣公司、韓國燃氣公司、印度燃氣公司出資成立,根據國際商業慣例進行運行管理。因此,四國六家公司參與分享該項目的利潤,並非中國一家。

當然,中緬油氣管道的開通意味著中國在西南方向上開闢了一條重要的陸上通道,改變中國能源進口的基本格局,一定程度上緩解其“馬六甲困局。

眾所週知,馬六甲海峽是中國傳統的石油進口通道,超過80%的進口原油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這個戰略咽喉通道。中緬油氣將把中國對海上航道的依賴度降低約三分之一,並將從中東和非洲進口石油的運輸距離縮短約1200公里。無論是從經濟層面還是安全形度,中緬油氣管道項目都是明智的選擇。

放眼全球,建設跨國油氣管道實現能源多元化戰略是國際社會的通行做法。在歐洲,近年來不時出現的“斷氣風波讓歐洲人下決心新建多條油氣管道。歐盟正規劃修建納布科天然氣管道,把裏海地區天然氣輸送到歐洲;德國與俄羅斯聯手成功修建穿越波羅的海“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繞過的波蘭反而一直對此耿耿於懷。

簡言之,中緬油氣管道政治上體現了中緬雙方的戰略互信,經濟上則是互利多贏。因此,“酸葡萄心理要不得,任何針對這一項目的風涼話都只會隨風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