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冒险重启“北溪2号”项目有何玄机?

亚太日报

text

近几日,美德俄三方围绕“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的争端再现。一方面,美国驻柏林代办罗宾·昆维尔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督促德欧,称“现在是德国以及欧盟冻结管道建设的时候了”,并希望德、欧以此向俄罗斯“持续不断的恶劣行径”发出信号。另一方面,牵头项目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则在上月宣布,“北溪2号”在停滞一年之后,将于本月重新恢复施工。德国海事部门也已经发出施工通知。去年12月份建设进度已达94%却在美国制裁威胁下被迫停滞的“北溪2号”天然气管道项目,距离最后完工似乎仅有一步之遥。

乍一看,新的一幕与过去几年间围绕“北溪2号”项目的各种闹剧似乎并无二致。一方频频放炮、施压到底;另一方则坚守立场,誓言推进。但若细看,尽管仍在施压,美国却已悄然调整其做法。这也是项目能够重启的最主要因素。

过去一年来,“北溪2号”项目施工面临的实质性阻碍始终来自美国长臂管辖的制裁压力。“北溪2号”项目从去年12月份停工,到今年12月份重启,一年的时间差并非巧合。每年12月,美国新一财年《国防授权法案》需要在国会审议通过。去年通过的2020财年法案即出台了对参与“北溪2号”项目的企业实施制裁的相关内容。正是在面临制裁的压力下,负责超过90%天然气管道铺设任务的瑞士Allseas公司撤走作业船只,导致项目陷于停工。

但今年《国防授权法案》中关于“北溪二号”制裁内容及表述的调整给予了项目重启的空间。Gazprom宣布重启项目之前,2021财年法案的草案显示,涉及“北溪2号”制裁的一部分内容调整为“(美方)在实施制裁涉事企业前需知会相关政府”。这一变化,既减轻了欧洲对于突遭美国制裁,主权受侵犯的担忧,也为未来双方围绕“北溪2号”项目讨价还价奠定了基础。德国外长马斯在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即表示,美国“新语调”与“新讨论形式”将有助于双方在该议题上“取得进展”。因此,Gazprom也迅速抓住这一变化,推进项目完工。

但这一调整并未代表美国对于“北溪2号”项目的看法有根本转向。美国通过自身做法的调整,既让欧洲盟友感受到重视,同时利用欧洲内部对该项目原有的反对声音,期待以相对温和、间接的方式实现美国的诉求。

对待“北溪2号”项目,美国虽态度“软化”,但立场未改。美国国内两党对于“北溪2号”项目存有共识,均认为该项目伤害欧洲能源安全,进而伤害美国利益,这也是为何有关该项目的条款能够连年在《国防授权法案》中出现的原因。拜登也强烈批评“北溪2号”,认为该项目对于欧洲而言是一个“根本上糟糕的生意”。

在此基础之上,美国还加强了制裁工具。今年的法案在采取“新语调”与“新讨论形式”的和缓措施同时,实质上扩大了制裁企业的范围——原先仅制裁参与建设的企业,而未来对管道项目提供保险、测试、监理等方方面面的企业都将受到法案的管辖。考虑到从管道建设完工到最终通气仍存在诸多环节,美国可通过制裁参与企业随时扼住“北溪2号”咽喉。

通过上述调整,美国既希望拉拢德、欧,将攻击点对俄聚焦,也能够消解德国内部坚持项目的政治根基,还将为捍卫自身利益保有后手。其一,美国将对“北溪2号”的攻击重点从欧俄“无差别攻击”转向为聚焦俄罗斯。美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的相关参议员就表示,不希望“德国作为同盟遭受到类似制裁”,而众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则表示原有制裁将“将伤害到德国和欧洲国家,而让俄罗斯逃走”,以此争取德、欧,聚焦俄罗斯。其二,美国此举亦是开始修补特朗普过往做法。德欧内部对于“北溪2号”反对声音本就不绝于耳,但特朗普政府的做派,给了德国政府坚守“捍卫国家尊严与独立自主”,不断推进“北溪2号”项目的政治高点。伴随着今年夏天纳瓦利内中毒事件的爆发,德国内部反对派声音高涨,“北溪2号”的内部根基受到进一步腐蚀,在此时美国态度“软化”将大大削弱默克尔政府坚持该项目的理由。其三,美国也保存了制裁手段。德国此前已表态希望通过承建液化天然气码头、从美国购买液化天然气等方式减轻美国对“北溪2号”项目担忧。一旦未来美德、美欧双方未能通过谈判找到合适解决方案,美国仍可以借法案施加制裁。马斯亦强调德国“不要有任何幻想。”

“北溪2号”管道建设的重启乃至完工或将可能实现,但还远不等同于投产运作。美国通过调整做法,虽为“北溪2号”管道完工开了个小口,但却进一步将议题主动权攥在手中。围绕“北溪2号”的乱局仍将持续,拜登时代美欧俄三边关系如何调整、如何达成妥协,“后默克尔时代”德国政治、德国与欧洲关系如何发展,“北溪2号”能否借美欧各自“绿色新政”时机获得新的合法性,都将影响“北溪2号”的终局。唯有“北溪2号”本身能松一口气,终不至于烂尾于冰冷的北海中。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