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去年2月24日的高瓴创投在今天迎来了它的周年时刻。
据悉,在成立一周年之际,高瓴创投(GL Ventures)已完成了美元和人民币合计规模超过100亿元的独立募资。本轮募资的投资人构成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基金、主权基金、母基金以家族办公室等主流机构投资者。
除募资消息之外,高瓴创投还公布了自身投资成绩单。
自2020年2月成立以来,高瓴创投已完成超过200起投资。投出的项目80%以上集中在科技与医疗两大领域:在科技领域,高瓴创投出手超过80次;而在医疗健康领域则投出了超过100个项目。
加速做早期,完善全周期投资布局
2020年,“资本寒冬”叠加突发的疫情,催生了创投圈的“创业寒冬”。据统计,2020年国内创投市场投融资事件较2019年减少25%,累计融资金额较2019年减少16%;融资事件数量与融资金额均为近6年最低点。
高瓴创投正是在所谓“创业寒冬”中诞生。
以往PE入局早期VC,不免让人担心其能否完成转型,毕竟PE与VC在投资方法论与心态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相较于VC,PE往往追求稳定性,希望在成熟项目中获得稳定的资本回报。因此,PE对项目的尽调十分严格,决策机制也更加复杂,这种复杂的决策机制与初期创业项目的需求并不匹配。
而从成绩单来看,高瓴似乎已经顺利完成了这一转型。其中,高瓴固有的全阶段投资基因以及高瓴创投的快速投决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张磊曾在自己的《价值》一书中总结高瓴做投资的思路:“一旦研究发现绝佳的商业模式和与之契合的创业者,只要价值观契合,就可以freestyle(自由式发挥),即在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投入,包括在公司发展早期、成长转型阶段、甚至是上市以后……不拘泥于早期种子投资、风险投资、成长期投资、上市公司投资、公司并购等各种形式,保持投资的灵活性。”
从投资战绩来看,过去,高瓴在投资阶段上确实并未设限。蓝月亮、百济神州、ZOOM、小皮(little Freddie)、江小白等明星项目,高瓴均在B轮之前入局。
其次,针对早期投资的特点,过去一年,高瓴创投将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为更为扁平快速的小组制;在投决机制方面,为适应早期投资的特点,高瓴创投也对流程做了优化以提升决策效率。
但“提速”的背后,依然是基于高瓴基因的研究驱动:此前广视域和深储备的知识和行业经验,可以让VC团队在短时间里完成陡峭的学习曲线,从而更高效做出决策。
进入2021年,高瓴创投关注早期投资的势头仍在继续。据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高瓴创投对外披露的23个项目中,A轮及B轮项目已超过一半。
将持续加码科技、医疗及消费领域
在宣告高瓴创投成立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软件服务和原发科技创新、消费互联网及科技、新型消费品牌及服务四大领域就被视作值得重点关注的领域。
医疗健康领域一直是高瓴着重关注的领域。高瓴联席首席投资官、高瓴创投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负责人易诺青曾公开表示,生物医药行业是一个需求驱动的行业,这个领域还有巨大的、未被满足的患者需求,而且当下的中国迎来了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爆发的巨大红利时代,高瓴仍然会坚定地重仓大健康、大医疗。
迄今为止,高瓴在医疗健康领域累计总投资金额近2000亿元人民币。在高瓴全年斩获的27个IPO当中,医疗领域的项目超过一半,达到16个。
因此,在医疗健康领域,高瓴创投也做了重点布局。在基因治疗、新冠疫苗和治疗、医疗器械领域,高瓴创投都有出手,投资了Exegenesis Bio、新羿生物、键嘉机器人、华科精准、厚凯医疗等。
在软件服务与原发科技创新领域,高瓴创投的投资动作主要集中在硬科技、底层基础软件与应用软件等几个方面。硬科技方向上,高瓴创投投资了芯华章、壁仞科技、星思半导体等芯片半导体项目、国仪量子等量子通信项目;而在软件层面,高瓴创投对数据安全、存储、开发性工具以及企业服务方向的应用软件均有所布局。
而在新型消费品牌及服务、消费互联网及科技两个赛道上,食品饮料、国潮美妆、在线教育等细分领域成为本年度高瓴创投关注的重点。在成立一年内,高瓴创投参与投资了完美日记、喜茶、话梅、王饱饱、白家食品、编程猫、开课吧、核桃编程、善诊、Moody、云鲸机器人等多个消费领域内的项目。其中,完美日记已于2020年11月完成IPO上市。
在2020香港交易所生物科技峰会上,张磊曾解释了高瓴创投之于高瓴资本的角色定位及发展意义。
在张磊看来,之前的企业需要等到有利润才能上市,以前上市的设计是为传统企业设计的,并不符合创新企业。在互联网、biotech等领域投资周期越来越长的前提下,张磊认为资本市场需要进行分段。切段以后有人专注做早期,聚焦 0 到 1 的死亡谷阶段;然后成长期的投资可以有 PE进来;随后再由二级市场承接。
而高瓴创投所要解决的正是“从0到1”的过程。相较于一轮投资金额至少2000-3000万美元的高瓴资本,投资金额更小的高瓴创投更适合帮助创业公司穿越所谓从“0到1的死亡谷”。
同时,成立高瓴创投之后,高瓴得以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全周期投资布局。作为整个投资链条的起点,早期投资业务能够帮助投资机构建立起对新兴领域的覆盖和理解力,进而帮助PE、二级市场等团队对项目做出更精准的估值。
在私募市场更成熟的美国,全周期投资策略被视作投资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成功经验。如黑石集团,从buyout起家,随后业务范围逐渐扩展至地产、二级市场、FOF等业务。
毫无疑问,高瓴也正在向全周期投资布局发展。虽然全周期投资布局未来成效如何仍未可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家创立于2005年的老牌投资基金并未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仍在求新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