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里的农业“大户”:各尽其能共研“致富经”

中国新闻网

text

图为丰收村养牛大户伍淑江接受记者采访。 张一辰 摄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秦岭里的农业“大户”:各尽其能共研“致富经”**

中新网陕西商洛7月23日电 题:秦岭里的农业“大户”:各尽其能共研“致富经”

中新网记者 张一辰

“我目前养了八千多只鸡,随着规模扩大,今年销量预计将明显上涨。”商洛市镇安县丰收村村民杨清政表示。

镇安县地处秦岭南麓,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陕西省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丰收村地处镇安县城南部乾佑河西,境内地势陡峭,沟壑纵横。

图为丰收村养鸡大户杨清政接受记者采访。 张一辰 摄

17岁离家外出打拼,33岁回乡,36岁开办养鸡场,杨清政的创业之路也是一条回乡的路。如今他已是当地的养鸡大户,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扶,靠养殖土鸡打开市场,并远销各地。“回乡后驻村工作队找我谈心,问我想干点什么,我说想搞养殖,于是通过驻村工作队担保贷款了十万元,我的养鸡场也就此起步。”

“在养殖技术上,村里干部给我很多相关材料供我学习,同时,在产品销路及市场开拓方面也给予我很大支持。目前,我养殖的土鸡主要销往西安的超市与农贸市场。”

据介绍,丰收村紧抓国家级旅游扶贫试点村和磨石沟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长短产业,确定传统产业,如板栗、核桃、烤烟、中药材、养殖等,在当地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等方面成效凸显。

杨清政的父亲在2010年去世,两个弟弟在外地打工,于是照料母亲也成为他回乡创业的缘由之一。谈及未来,他坦言:“想要把养鸡场的业务更细化,并扩大规模。同时,希望能组建自己的家庭,陪着家人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

几年来,杨清政从无收入到挣到第一桶金,从门外汉到养鸡大户,全家人的生活状况大为改观。

与杨清政相比,年长11岁的伍淑江在几年前还难以与“养牛大户”的身份划等号,当时身为在册贫困户的他对自己的境遇亦心有不甘。

2015年初,伍淑江在外务工的儿子突发疾病,漫漫求医路加之高昂的医疗费用,令全家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更显拮据。

作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党支部结对帮扶户,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2017年,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工委主任郭润芝联系医院免费收治其子,并协调落实相关民政救助金5000元,经过精心治疗,其子目前病情稳定,生活自理。于此同时,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党支部在与伍淑江多次交流后,根据其特长意愿,帮助其发展养牛产业。

2017年12月,伍淑江利用5万元帮扶资金,新建牛栏100余平方米,又申请了国家小额信贷资金5万元,购买了6头种牛进行养殖。两年来,伍淑江通过养牛、售卖小牛犊,年收益达4万余元,伍淑江自此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伍淑江告诉记者,养牛之后,一家人也从山上的土坯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最近,还给儿子买了台电脑,生活的变化相当大。

“有了健康,才能奔小康。”伍淑江憧憬未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