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財經觀察|義大利公投給歐洲經濟增添更多不確定

亞太日報

text

文|亞太日報評論員董一凡

12月4日,義大利就憲法改革舉行全民公投。目前的出口民調顯示,反對憲法的陣營超支持派4-9個百分點,公投失敗已成定局,當地時間午夜義大利總理倫齊也將引咎辭職。由於義大利目前是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和歐盟主要大國之一,公投影響外溢效應巨大,義大利公投是繼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後,歐盟今年面臨的第三波政治衝擊,將對歐洲經濟的發展造成更多困難。

義大利媒體5日說,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義大利修憲公投反對票超過贊成票,修憲被否決已成定局。義大利總理倫齊5日宣佈辭職。圖/新華社

長期影響上,義大利公投的結果代表了歐盟既得利益者對深化改革的厭惡,未來歐盟以改革促發展將面臨更多困難。本次公投的主要內容是削減參議院權力(目前參眾兩院權力平等),參議員人數從315減少到100,可以看出的是,本次修憲改革旨在提高立法效率,每年節省5億歐元開支以及讓政府提出的議案更容易通過。

倫齊當年上臺以及此前支持率較高的原因也在於他在意大利代表了主動推動改革的積極作為派。而反對改革者除了提出“公投加強總理權力將削弱民主”的口號,更多考慮則是憲法改革的通過將使更多改革方案更容易通過,從而觸及既得利益者的“乳酪”。正如《經濟學家》雜誌所言,選民的投票與其說反映的是對憲法改革內容的態度,不如說是對義大利勞動市場改革的態度。

債務危機以來,義大利、希臘等南歐國家經濟發展疲弱、復蘇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即是競爭力不足、福利和勞動力市場僵化亟需改革。而“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減少不必要的勞動保障和福利待遇總會讓過慣好日子的人感到不快。在意大利和法國推動勞動力改革的進程可見一斑:義大利勞動法改革在參眾兩院踢了一年多的皮球;法國自從宣佈改革計劃便反對聲不斷,民眾以遊行示威和佔據公共廣場的方式進行“非暴力不合作”。

歐洲央行、歐盟委員會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反復強調結構性改革,提振歐洲競爭力,經濟重回正軌是“治本之策”。而本次義大利公投反映了歐洲普遍對改革的厭惡態度,未來在民粹主義的衝擊下,主流政治精英更會衡量執政和改革“孰輕孰重”,民粹政黨則更積極使用開福利支票換取選票的套路,如德國前總理施羅德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改革派”將在歐洲愈發少見,歐洲走出競爭力泥潭的進程將繼續拉長。

從短期來看,公投造成的金融市場動盪將加劇歐元區貨幣和財政政策的調整壓力。義大利公投前後,國際投資者主要擔憂在於公投失敗將使意改革前景黯淡,歐盟遭遇更重大政治衝擊從而影響未來經濟發展前景。而國債收益率和歐元匯率是市場判斷歐元區經濟前景的“風向標”,公投前一個月,西班牙、義大利的10年期國債收益率分別上漲了22.87%和8.97%,歐元兌美元匯率跌了5.25%,僅12月4日當日歐元即下跌了1%。由此可見,投資者對公投的經濟影響持有明顯的看空態度。

國債收益率的上升帶來三大隱患。一是重債國國債利息負擔加劇,讓重負累累的政府赤字和縮減公債的進程雪上加霜,也阻礙政府在基礎設施、安置難民、增強企業競爭力等必要事務上投入更多資金。二是銀行經營狀況惡化,由於歐洲銀行持有大量政府國債,國家收益率上升將使銀行資產縮水,影響其經營狀況和盈利能力,向銀行危機前進一步。三是歐洲央行量寬政策遭到打擊。歐洲央行自2015年1月啟動的量寬以購入國債等資產向市場投放流動性,迄今資產負債表已經比2014年底增加一萬億歐元以上,而資產的縮水將意味著歐央行收購的資產價格虛高,泡沫被擠破,或使得歐元區遭遇新的風險。

由此看,義大利公投失敗對歐洲經濟發展負面影響明顯,但從目前看,“五星運動”上臺、義大利退出歐元區等恐慌仍然相對遙遠。而同日進行的奧地利總統大選中,極右翼候選人費舍爾再次被擊敗,也反映了民粹政治力量並非在歐洲“風捲殘雲一邊倒”,未來歐洲政治經濟形勢可能仍是“風雲飄搖卻搖而不倒”。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