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生命的上海方舟

APD NEWS

text

圖為老上海外灘。 資料圖片。

“或許不曾有人知道,如今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上海在二戰期間曾是猶太人生存下來的希望之一,年近九旬的保加利亞知名作家安吉爾·瓦根施泰因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毫不掩飾他對中國上海的讚美之情。

瓦根施泰因曾經創作了50多部劇本與多部知名小說。其中,2004年出版的《別了,上海》榮獲當年讓·莫內歐洲文學獎和柏林豪斯國際文學獎提名。作品曾被譯為法文、英文、俄文、德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2012年3月,中文譯本《別了,上海》正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這部小說以詩意般敘事手法,講述了一群來自德國和奧地利的猶太人,在二戰前夕和大戰初期,掙脫納粹鎖鏈,經由柏林、巴黎、熱那亞、突尼斯、埃及等地,輾轉來到對他們仍然開放的城市上海避難。

“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在中國,如今或許很少人知道上海的虹口區在二戰期間曾經是世界猶太人聚集地,如今那裏已經成為上海這個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時美國、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都拒絕接受猶太人避難,瓦根施泰因說。

他說:“總體來看,小說是建立在歷史事實基礎之上的,小說中的很多人物都是有歷史原型的。《別了,上海》中的一些情節雖然不能完全還原歷史,但是我試圖在不破壞歷史真相的同時進行文學再創造,讓歷史衝突在小說中展現得更加充分。

圖為當年上海虹口唐山路上猶太人的生活場景。 資料圖片。

瓦根施泰因希望小說中文譯本的出版,能夠讓中國讀者有機會更加深入地了解那段沉重又極富戲劇性的歷史,了解當時猶太人在上海的生活,了解那個年代的中國。

瓦根施泰因說,他的很多作品源於他的真實經歷,為讀者了解60多年前世界反法西斯運動提供了一個視角。“二戰期間,我曾經帶領一批反法西斯人士組成工作小組,在保加利亞堅持反法西斯運動,提到曾經的經歷,進入暮年的瓦根施泰因依舊興奮不已。

1944年5月,瓦根施泰因被納粹投入監獄,罪名是從事反納粹活動,並被宣判死刑。然而,當他入獄137天后,納粹被徹底瓦解,保加利亞從納粹的鐵蹄下解放出來,瓦根施泰因也因此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別了,上海》的最後一個情節描繪的是一個未帶肩章的日本軍官坐在黃浦江邊的長椅上朝自己的太陽穴開了一槍的場景。結尾寫道:“這是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槍。

瓦根施泰因就此說:“一些問題和衝突需要用對話來解決,我們不需要戰爭。我非常希望這一槍真的是最後一槍,從今往後,這個世界沒有戰爭。

人物簡介:


安吉爾•瓦根施泰因, 保加利亞知名作家

他於1922年10月17日生於保加利亞第二大城市普羅夫迪夫,後隨遭受政治迫害的父母移居法國。大赦後回到保加利亞,積極參加反法西斯抵抗運動。

保加利亞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後,安吉爾•瓦根施泰因曾赴莫斯科學習電影劇本創作。1950年成為保加利亞電影製片廠編劇,後編寫電影劇本50多部。上世紀90年代轉入小說創作,完成長篇三部曲《以撒五經》、《遠離托萊多的地方》和《別了,上海》,其中於2004年出版的《別了,上海》榮獲當年讓•莫內歐洲文學獎和柏林豪斯國際文學獎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