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亞太日報實習記者付曆非)8月25日,成立8年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簡稱“新三板)首次引入做市轉讓制度。在剛結束的一周保障期中,除首日出現交易“火爆現象外,從次日開始成交額、交易量雙雙逐日下跌,直至週五小幅反彈。業內人士稱此走勢在預期之內,主因在於做市商與企業多持觀望態度。
做市轉讓制度,是指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證券經營法人作為特許交易商
(做市商),對證券的買賣價格進行雙向報價,並作為交易對手方以自有資金
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交易
。這一制度的優勢在於不需要等待交易對手出現,因而能保證交易連續性和市場流動性。
此前,“新三板一直實行協定轉讓制度,交易寥寥,市場死氣沉沉。統計資料顯示,年初以來截至8月19日,“新三板掛牌公司共1038家,但成交筆數只有930筆。而據證監會資料,做市交易制度破冰以來的前四日,日均交易近300筆,首批採取做市交易的43檔股票全部有成交,占掛牌公司股票成交筆數的81.44%,日均成交額2016.5萬元,占掛牌公司股票成交額22%,股票換手率較之前實行協定轉讓方式時近乎翻番。
顯然,做市商制度的推出對“新三板駛入快車道具有積極意義,未來亦有望將其拓展到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其他領域。由於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規模相對較小,且集中在科技行業,資訊披露標準低於上市公司,做市商與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更為謹慎。想要真正實現幫助中小企業暢通融資管道,完善公司資本結構,促進規範健康發展的目的,“新三板流動性還有待全面啟動。
“新三板設定的“機構投資者資產500萬元、個人投資者資產300萬元的門檻阻擋了很大一部分投資者。有業內人士表示,成交量需要有更多交易對手,在不能降低門檻的情況下,只能等待高淨值投資者抱持觀望態度的尷尬期過去,市場認知度提高,才能真正開始活躍。此外,做市商目前動作幅度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擔心估值報價差異大而造成損失,與徹底改變滯著狀態,還需要清晰的估值體系來規範做市商的報價,進而實現交易透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