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要讓新疆人民搭上現代化發展快車

亞太日報

text

8月26日,作家王蒙與《我從新疆來》作者新疆小夥庫爾班江展開一段忘年對話。 新華社記者陳益宸攝。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劉莉莉

26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現場,著名作家王蒙與記者侃侃而談,在他面前,擺放着新疆特有的乾果和香茶。

本月,王蒙創作於40年前的作品《這邊風景》摘得茅盾文學獎桂冠,這讓他每天都忙於接受各種採訪,也使他有機會回憶起在新疆16載生活的點點滴滴。

《這邊風景》被譽為西域的“清明上河圖”,反映了當地人民在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真實生活,書中有70多個人物,涉及漢族、維吾爾族等十幾個民族,內容包羅萬象,衣食住行,柴米油鹽,男男女女,愛恨情仇,從張家長李家短的農婦,到入洞房的維族小夫妻,從如何打饢,到如何喝茶……

看似平淡瑣碎的生活,卻是王蒙生命中一段永遠無法磨滅的傳奇。

王蒙說,自己在新疆學到很多東西,都是過去完全沒有接觸到的知識,比如維吾爾語,“有人問我,你在新疆16年,都幹了什麼,我開玩笑說,我在新疆花16年讀了個維吾爾語博士後,預科3年,本科5年,碩士3年,博士3年,博士後兩年,正好16年”。

8月26日,作家王蒙講述自己在新疆16年間的生活點滴。 新華社記者陳益宸攝。

“當然,在創作上也有收穫,比如《這邊風景》,”他說,“我在一個並不快樂的時期,找到了自己的快樂,在一個無所事事的時期,找到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我現在還能談新疆的事,還能受到新疆人的歡迎,這讓我感到很幸運。”

2014年,一個名叫庫爾班江·賽買提的新疆小夥子,讓王蒙眼前一亮。庫爾班江是《我從新疆來》的作者,書中記錄了100位在內地工作的新疆人的故事,這讓王蒙看到了滿滿的正能量。

令王蒙痛心的是,某些特殊事件,給一個群體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而正是在一種沉重中,他看到了《我從新疆來》。“庫爾班江有着單純的信念,實踐的精神,這一點要強過不少內地人,”王蒙說,“他堅持自己的夢想,這和他是和田人有關,和田人很頑固,但頑固的另一面是頑強。”

王蒙認為,《我從新疆來》書中的人物,通過求學、創業和爭取工作成績來提高自己,正在努力搭上現代化發展的快車。“關鍵是給予新疆人民更多平等的機會,不能讓任何一個民族邊緣化,”他說,“當然,新疆在發展過程中,也要保護已有的傳統和特色,如果發展結果造成的是傳統中斷,就會使人產生失落感。”

8月26日,作家王蒙與新疆小夥庫爾班江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現場。 新華社記者陳益宸攝。

下個月,王蒙將滿81歲,但精神矍鑠。他告訴記者,自己依然筆耕不輟,保持着正常的生活節奏。

“我早起早睡,每天早晨6點起床後,就坐在電腦前寫作,精力集中,效率也比較高。我剛剛出版一個中篇小說和三個短篇小說,還在寫一本關於孟子的書。除此之外,我還注意鍛煉身體,每星期要游泳兩次,打一兩次乒乓球,”他說。

2014年初,45卷本、1600萬字的《王蒙文集》出版發行。這部巨著,記錄了這位著名作家跨越60個春秋的創作生涯,囊括了他對生活的感知和對社會的思索。

什麼是好作家呢?在王蒙看來,好的作家各有各的特色。

“曹雪芹是好作家,靠的是特殊的家庭境遇,以及百科全書般的知識面;李白是好作家,靠的是‘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杜甫是好作家,靠的是憂國憂民,關心民間疾苦……但一般而言,對生活的執著和深情,以及對語言的敏感,是一個好作家不可或缺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