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成基本国情,延迟退休“不可避免”

界面新闻

text

2021年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十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中国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较快,老龄化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基本国情。

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同时,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比例也在下降。七普人口数据显示,目前,中国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比2010年下降了6.79个百分点。宁吉喆表示,人口老龄化从挑战方面看,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对此,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博士、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老龄社会的经济特征和支持体系研究”首席专家的左学金向界面新闻表示,延迟退休年龄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口普查数据再次确认了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

中国当前的退休制度延续着50年代的规定。1951年2月23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男性年满60岁、女干部年满55岁、女工人年满50岁方可退休。从事井下、高温、高空、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龄为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45周岁。当时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不足50岁,而如今人均预期寿命已提升至77岁。

早在“十三五”规划中,就已经提及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安排,彼时的表述是“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但“十三五”期间延迟退休年龄并未付诸实施。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此前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我觉得不是(延迟退休政策)迟迟没有出来,原来就说要逐步实现,当时也没说当时就实行,要逐步的、渐进的实现这个方案。”在2021年2月26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副部长游钧亦也透露,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延迟退休具体的改革方案。

2021年3月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中,再次明确提到“延迟退休”的相关安排,即“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左学金认为,延迟退休阻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延迟退休的激励机制不足。“我延迟退休,但我能拿到多少好处呢?”在他看来,推进延迟退休需要出台配套政策来鼓励职工晚退休。比如,切实落实职工多缴多得和长缴多得机制。另外,也需要出台政策鼓励企业雇佣年长职工,比如,如果雇佣60岁以上职工,企业可以免缴这些职工的养老金,以减轻企业负担。

此前在关于延迟退休的讨论中,有不少担忧延迟退休年龄会挤占年轻人就业机会的观点,但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两位专家并不这样认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表示,“微观来看是有挤压,但从理论上是很难实证的,因为竞争是开放的,岗位是可以创造的。”左学金也提到,就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上的岗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劳动人口减少,养老负担越来越重,所以要考虑开发老年人口红利。”穆光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