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比迪亞·德維·班達里當選尼泊爾首位女總統。圖/路透。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劉莉莉
“我宣佈,比迪亞·德維·班達里當選總統。”
尼泊爾議長馬加爾此言一出,意味着,國際政壇上,又多了一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領袖,媒體聚光燈下,又多了一位繼承亡夫遺志的“勵志姐”。
半個世紀以前,斯里蘭卡班達拉奈克夫人成為歷史上首位女總理,舉世震驚。如今,越來越多的女人獲得了一把鑰匙,它打開的不是家裡的錢匣子,而是一個國家的權力之門。
也許,女人改變了政治,從單調灰暗,到絢麗多彩;也許,政治改變了女人,從柴米油鹽,到心懷蒼生。女人與政治,不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體,兩者碰撞之時,一道全新的風景出現了……
作為妻子和女人,她們站出來了
1959年9月25日,斯里蘭卡總理班達拉奈克遭極端分子槍殺身亡。一陣悲傷後,他的妻子決定代夫出征。
如果不是橫遭喪夫之痛,班達拉奈克夫人一定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她出身貴族家庭,祖父、父親都是政府高官,24歲時嫁給比自己年長17歲的丈夫班達拉奈克,並于1956年成為總理夫人。
斯里蘭卡首位女總理班達拉奈克夫人。資料圖片。
在人生的前半段,班達拉奈克夫人從未想過有一天會從政。然而,在她丈夫遭到暗殺後,斯里蘭卡人發現,政壇上多了一位聲淚俱下的女人,她不提新的主張,只重申亡夫的政治綱領。一年後,這位“流淚寡婦”成為了一國總理。
在接下來的四十年間,班達拉奈克夫人三度出任斯里蘭卡總理,享有極高聲譽,以至於她2000年去世時,支持者說“這個國家失去了母親”。
對於班達拉奈克夫人來說,政治,賦予她奪目的光環,也帶給她極致的痛苦,失去丈夫後,她也曾遭遇暗殺,腿部嚴重受傷。甚至於,她的宿命,遺傳給了小女兒庫馬拉通加夫人,這位斯里蘭卡第一任女總統,同樣因為政治失去了丈夫,並且在一次襲擊中,一隻眼睛被炸瞎。
養尊處優的家庭主婦,突然變成一呼百應的政治領袖,這在亞洲政壇並不罕見。有人將這種現象總結為“寡婦和孤女政治”,出身名門的女人們,可能昨日還在相夫教子,今日就要替亡夫、亡父或被趕下台的兄弟“出征”。
“緬甸之花”昂山素季資料圖片。
男人失敗了,女人挺身而出。然而,女人的政府,依然打着男性的烙印。無論是印度兩位甘地夫人、“緬甸之花”昂山素季,還是菲律賓備受愛戴的阿基諾夫人……她們依靠父兄、丈夫的舊部起家,而後者也需要她們哀傷的面容和悲情的眼淚來凝聚民意,從某種意義上說,她們所扮演的角色,是母親妻子形象在政壇上的延伸。
正如同,若非他信被趕下台、流亡海外,人們便不知道西那瓦家族還有個美貌、聰慧的小妹妹英拉。當她化着精緻的妝容,盤着秀髮,穿着五顏六色的絲綢服裝,陪伴外賓檢閱儀仗隊,或是雙手合十、向民眾行禮時,相信全世界都能愛上她。
泰國前總理英拉。資料圖片。
“愛他信,就支持他的妹妹”,正是這句話,讓英拉難逃“成也他信”、“敗也他信”的命運。從當初風光上台,到後來黯然辭職,再到如今官司纏身、面臨牢獄之災,從英拉身上,我們只能感歎,政治真是不懂憐香惜玉。
女人柔弱如水,政治堅硬似石,有時候,水能繞過磐石,也有時候,在激烈的碰撞中散成漫天珍珠。對於亞洲政壇的女人們,似乎很難找到恰當的標準來評說她們的政績,只能說,為了家族榮譽和黨派利益,作為妻子和女兒,她們站出來了。
唯一的方式,是毀滅自身原有的特質
美歐是現代政治的發祥地,而作為一種現象,女權運動牢牢建立在相應的社會文明和物質基礎上,這似乎意味着,與其他地區的女性相比,美歐女性更能順理成章地登上政治舞台,展現自己的抱負和才華。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自古以來,政治被看成是權力的角逐,是陰謀詭計的把戲,參與者若想避免出局,必須具備強硬、精明、果敢、剛毅等品質,而這些特質都顯而易見地和男性聯繫在一起。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女性被遠遠地排除在國家政治生活之外,甚至被視為危害政權的“禍水”。不少政治哲學家都曾表達過對女性的敵意,正如中國有“女為悅己者容”的說法,法國大思想家盧梭也認為,女性為取悅男性而生,因此要態度謙遜、舉止謹慎,“這不僅是大自然的造化,也是完善的市民社會的需求”。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資料圖片。
由此,縱觀歐美政壇那些女強人們,女性特質並非她們走上權力巔峰的助推器,相反,為了消除身上的“女人味”,她們付出了更大的努力,經受更多的磨礪,只為表現得“比男人還男人”。
若論歐洲“鐵娘子”,首推撒切爾夫人,可以說,她的人生經歷和領袖作風,已經鍛造得與男性無異。她並非政治家族“白富美”,只是小雜貨店老闆的女兒,卻刻苦勤奮、博學多才……可以說,一場完美的人生逆襲,將她帶上冰冷的政治舞台。
撒切爾夫人擔任英國首相的十一年裡,冷戰、核武、對抗是關鍵字,這便要求她將血液中的咄咄逼人和強勢主導發揮到極致。這一點還關乎形象打造,撒切爾夫人的裝扮幹練、簡潔,唯一的亮點是脖子上的珍珠項鍊,那是丈夫送給她的結婚禮物……
德國總理默克爾。 資料圖片。
在着裝上,她為後來的女政要做出了標杆、樹立了榜樣。於是,默克爾的蘑菇頭,雖被某些媒體評價為“可怕”,但也算簡潔大方;希拉里容貌端莊,卻是個不穿裙子的女人;在拉美,羅塞夫、巴切萊特等政壇女傑,也多以簡潔、樸素的形象示人……唯獨不按常理出牌的,是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這位盤着麻花辮、喜愛奢侈品、穿着超短裙和長筒靴接見外賓的“天然氣公主”,曾經將自己佩戴的項鍊,扔向一名批評她生活奢侈的政治對手。
難道,一個女人當上總理,就連項鍊也不能戴了?
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 資料圖片。
康多莉紮·賴斯曾說,作為一名黑人女性,她付出了超過常人八倍的努力,才當上了美國的國務卿。政治的法則,血腥而殘酷,女政要的出現,並沒有改變政治的男性屬性,以至於權力、軍事、戰爭依然是主旋律。她們是女人,卻要用男人的方式管理這個世界,唯一的方式,便是磨滅自身原有的特質。
女性“翻身”,不是要打倒男性
事實,總是那麼慘不忍睹。
在非洲,有很多女孩在四五歲的年紀,就遭受了殘忍的割禮,即使逃過感染、大出血、併發症、死亡,終身也要忍受無法彌補的傷痛;
在中東,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控制區域,女性遭遇嚴重的災難,未成年少女被擄走充當性奴,多名女性因各種理由被石刑處死;
在拉美,每年有400萬例非法墮胎,平均造成4000名婦女死亡,尼加拉瓜、洪都拉斯和巴拿馬等國的少女墮胎率幾乎是西班牙、葡萄牙的十倍;
也許,在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城市和地區,兩性平等、男女同工同酬、抵制針對女性的暴力犯罪,依然是經常被提及的話題……
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當媒體大肆炒作某一位新生代“鐵娘子”時,並不意味着,更多的女性擺脫了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命運。
1974年,當選阿根廷總統的伊莎貝爾在陽台向外揮手致意。 資料圖片。
甚至於,即使女候選人成為一國主宰,也並不預示着,這個國家女性公民的利益得到了自然而然的保護和提升。
自從庇隆將軍的第三任夫人伊莎貝爾出任阿根廷總統後,拉美政壇女傑便頻頻出現,成為世界政治舞台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然而,這些受人尊敬的女總統,都曾在改善婦女生活條件的努力中遭受過重大的挫折和失敗——羅塞夫先前支持放鬆巴西嚴厲的墮胎法,但最終為獲得更多選票而“閉嘴”;許多阿根廷婦女被殺或被綁架做妓女,克莉絲蒂娜也沒有採取有效措施……
當然,我們要承認的是,女政要們的勵志故事,還是成為了當地女性改變自己、追求新生活的動力。“鐵娘子”們的果敢與溫柔,激勵着更多婦女擺脫鍋碗瓢盆的羈絆,勇敢地活出自我……
也許,政壇上的兩性平等,不僅意味着男女擁有同等的機會,以成為一國總統或總理,更重要的是,男性與女性的特質不再有尊卑之分,並且成為每一位政治家必備的品格。
畢竟,在政治舞台上,女性“翻身”,並非要打倒男性,而是要結成平等的夥伴關係,以造福一國之民。
作者簡介:
劉莉莉,80後北京女孩,跟所有北京人一樣,心裏裝著地球。父母都是外交官,自小跟著大人走世界、看天下。從外交學院畢業後進入新華社,從事的是國際新聞報導,用另一種方式來關聯天下。
轉眼“入行”已是第九個年頭,自認為未虛擲光陰,忠實地履行著新聞記錄者、歷史見證者和故事傾聽者的職責。2010年9月作為記者被派往墨西哥新華社拉美總分社,踏上了《百年孤獨》作者瑪爾克斯筆下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大陸。
在拉美工作和生活期間,有機會到15個國家采訪、遊歷,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曾在二十國集團(G20)峰會、聯合氣候大會等國際會議和高端訪談中采訪總統,也曾在毒梟出沒的墨西哥城貧民窟與當地居民話家常,曾坐在地板上與環保主義者談天說地,也曾到當地華僑家中做客,體味海外遊子的冷暖……
豐富的采訪經歷使她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駐外兩年,除了完成日常報道外,還為《環球》、《國際先驅導報》、《參考消息》、《經濟參考報》等報刊撰寫了十幾萬字的文稿,將一個多姿多彩的拉美展現在讀者面前。
2012年底結束任期回國,但心裏依然眷戀著拉美的山山水水,工作之餘,也為報刊撰寫特稿和專欄,並為央廣“中國之聲”擔任特約評論員。如今在《亞太日報》開設專欄《山外青山》,希望利用這個新媒體聚合平臺傳遞拉美及其他區域的文化訊息,講述那些值得稱道的歷史和傳奇,用自己的感悟,與讀者構建心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