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兩架蘇-30戰機在敘利亞的俄空軍基地內降落。新華社/俄新社。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張寧
連日來,俄羅斯軍方密集轟炸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和其他恐怖組織的軍事目標。俄軍介入,引來美國及其部分盟友不滿,稱其導致“敘利亞局勢更加複雜”。動武,始終是情非得已的選擇,這一輪攻勢,能否有助於遏制“伊斯蘭國”勢力擴張、穩定中東局勢,牽動人心,備受關注。
終於施展辣手
俄羅斯的強大武力,在敘利亞局勢相關各方眼裡,似乎形象迥異。對於“伊斯蘭國”、其他恐怖組織、敘利亞反對派武裝,俄軍是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巴沙爾政權看來,這卻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及時雨。
早在前蘇聯時期,俄敘便是戰略夥伴。敘利亞境內的塔爾圖斯港和拉塔基亞空軍基地眼下是俄羅斯在中東和地中海地區的重要據點。
2011年敘利亞衝突爆發以來,俄羅斯力挺巴沙爾政權,但在美、歐以及遜尼派伊斯蘭國家倒向敘利亞反對派的大局下,俄羅斯的支持仍顯不足。4年來,敘利亞持續動盪,產生“溢出效應”,催生“伊斯蘭國”並導致其勢力不斷坐大。
俄羅斯終於出手。普京日前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演說,聲稱無論西方看法如何,俄羅斯仍是解決國際問題不可或缺之一環。
隨後,9月30日,敘利亞的空襲行動開始,俄軍出動飛機數十架次,摧毀“伊斯蘭國”各類目標幾十個,包括指揮所、軍火庫、通訊設施、訓練營地和武器生產基地等。
“虎狼之藥”破局?
俄軍開打,標誌又一世界軍事大國直接介入衝突,必將對敘利亞局勢產生重要影響。
美國總統奧巴馬以“虎狼之藥”(recipe for disaster)形容俄方行動,認為這將使形勢複雜化。但他同時表示,美俄不會在敘利亞展開“代理人”戰爭。
奧巴馬的發言,凸顯美國複雜心態。關於敘利亞危機,美俄既有尖銳矛盾,又有共同訴求。一方面,美國支持敘反對派奪權,俄羅斯卻力挺巴沙爾政權;另一方面,雙方均以“伊斯蘭國”為敵。
美國國務卿克里(左)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 資料圖片。
美國國務卿克里9月份就公開表示,歡迎俄軍加入打擊“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為爭取俄方合作,美方甚至軟化立場,從要求巴沙爾立即下臺改為允許他執政至危機結束;俄方亦投桃報李,聲稱可以考慮巴沙爾卸職的妥協方案。
俄軍空襲後,爭執又起。美方指責俄方打擊敘利亞反對派目標,俄方堅稱,只以“伊斯蘭國”和其他恐怖組織為敵。
雙方各唱各調,問題恰在於對“其他恐怖組織”的認定。美國必須照顧反巴沙爾政權一方的盟友情緒,其中包括卡塔爾、土耳其等遜尼派穆斯林掌權的中東國家,俄羅斯口中的“其他恐怖組織”,恰是反巴沙爾的主要地面武裝力量。而在俄羅斯和親巴沙爾政權的什葉派國家伊朗看來,以遜尼派為主體的敘利亞反抗軍和“伊斯蘭國”並無區別,都是恐怖分子。
為避免在空中打擊“伊斯蘭國”目標時發生軍事衝突,俄羅斯和美國國防部10月1日展開對話。
美國國防部發言人彼得·庫克說,對話內容主要包括如何制定在敘利亞領空實施軍事行動的行為規範機制,確保美俄在各自開展軍事行動時不發生誤判,避免緊張局勢升級。
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部作戰總局局長卡爾塔波洛夫則說,俄方願與一切相關方開展共同行動以應對恐怖主義威脅。他還呼籲各國分享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掌握的極端組織情報。俄方表示,空襲行動至少將持續三四個月,打擊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俄方同時重申,不會在敘利亞境內動用地面部隊。又有媒體報導,伊朗已派遣數百地面部隊入敘作戰。鑒於在這一地區,遜尼派國家環伺,伊朗似乎暫無擴大矛盾、引火焚身的可能。
2014年9月24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市,示威者參加遊行。新華社/法新。
在此背景下,法國、俄羅斯、德國和烏克蘭領導人在巴黎的會議,焦點被敘利亞危機分散。法國總統奧朗德會議期間單獨與普京對談,敦促他將打擊目標限制于“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保護平民、力促巴沙爾下臺。
美、英、法、德、土耳其等多國亦發表聯合聲明,要求俄羅斯停止攻擊敘利亞反對派。美方官員私下說,美國防部正商討是否為遭受俄軍攻擊的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提供空中援助。這使美俄擦槍走火的危險性大大提升。
難民危機棒喝
俄方突然出手,固然有維繫巴沙爾政權的戰略需要,美方袖手,抑或存借力打擊“伊斯蘭國”的動機。不可忽視的是,近期爆發的難民危機,或許對各方均是一次當頭棒喝似的教育:倘若不儘快攜手結束中東動盪局面,幼童伏屍海灘的悲劇,必將一幕一幕重演!
敘利亞危機爆發4年後,回頭看,美國的政策失敗已成共識:貿然肇亂於前,進退失據於後,導致過去存在於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兩個掌控力原本極強的政權垮臺和削弱,這是今日“伊斯蘭國”猖獗和敘利亞人道危機浮現的源頭。
2015年9月22日,在土耳其埃迪爾內,小難民在一處公園的安置點參加集會,表達訴求。新華社記者賀燦鈴攝。
美國對敘利亞反對派的扶持,未見奇效,既不能在和政府軍的作戰中取得決定性勝利,更不能在打擊“伊斯蘭國”時扮演主角。在敘利亞地面戰場,敘利亞政府軍、反對派武裝、庫爾德人武裝以及其他武裝組織暗戰、明戰交織,混亂一團。人們不僅不見局勢的好轉跡象,反倒看到危機不斷加重的可能。這是近期難民危機升級的直接原因。
這種情形下,俄羅斯的霸氣出手,存在改變力量平衡的可能。倘使能夠促成反對“伊斯蘭國”的各方勢力暫時放棄彼此攻戰,坐下來為敘利亞的明天而和平對話,組成對抗“伊斯蘭國”的統一戰線,則對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局勢的穩定,以及國際反恐大局是極為有利的。
只有未曾參加過戰爭的人,才會為戰爭喝彩。開火容易停火難,希望敘利亞的戰火早日熄滅,人民得到安寧。
作者簡介:
張寧說,15年的記者生涯,似乎在不斷演繹一路向西的橋段,仍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級實踐。
2002年至2014年,張寧在10餘年間,五度轉場,先後在巴基斯坦、澳門、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駐站。儘管從業經驗豐富,遺憾一直未能“沖出亞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三個堪稱危險國度的摸爬滾打,令他的肌肉變硬,心腸變軟,略悟生命脆弱而寶貴的意義。
2004年東南亞海嘯、2011年美國撤軍伊拉克、2015年尼泊爾地震……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張寧都在現場,見證歷史。可以說,更多時候他的記者生涯與爆炸、槍擊和災難相伴,與此同時,他也試圖找尋這個世界何以變得如此恐怖和異常的答案。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仍不安寧,戰亂、恐怖、災難、災害,幾乎無處不在,今有幸借助亞太日報這一新媒體平臺,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幫助朋友們了解己身足跡尚未達到的領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張寧說,這些對戰地經歷的回顧,絕無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儕分享內心交織的悲欣,共同為尚在硝煙裡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過來人的心從未離去,仍與你們相伴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