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新華社記者樊曦)回家,是最溫暖的字眼。列車,是春運中最動感的詞彙。從慢慢悠悠的綠皮車,到呼嘯前行的高鐵,那一節節車廂帶著遊子對家的渴望,承載了中國人的“春運變遷”。
綠皮車:記憶中的風景提起綠皮車,總讓人有那麼一點懷舊的情緒。作為中國鐵路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旅客列車,它是幾代中國人漫漫春運途中最深刻的印象。
1987年,年輕的李建新從兗州機務段調至當時的濟南列車段,成為濟南至哈爾濱列車上的一名列車員。那一年,歷史上第一個春運民工返鄉潮涌現,平均每天有70萬人站著返鄉。
“肩扛、頭頂著大麻袋的‘老鄉們’甚至自發地喊著號子往車廂裏擠。車門上不去,好多人就扒窗戶,反正擠上去就是本事。”李建新說,為了讓旅客能上車回家,列車員常常得手腳並用把旅客往車廂裏“塞”。最終,“坐椅靠背上、過道裏、行李架上、廁所裏,全是人”。
然而,記憶中的綠皮車又是溫馨的。“那時候火車速度很慢。一搖三晃,可慢有慢的滋味。”李建新還記得,那時候的人們沒有手機Ipad,悶在車廂裏就彼此聊天侃大山打撲克,“一趟車下來,好多人熟得像家人朋友似的,臨走都依依不捨。”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2000年前後,綠皮車變成了空調車。對於李建新來說,29年的火車生涯裏有一半是在綠皮車上度過的,那已經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今年春運,他又踏上了濟南至張家界的K1677次旅客列車。“這是我的最後一個春運了,真是捨不得,車廂就像我的另一個家。”李建新說。
高鐵:不一樣的出行
嗖……一列子彈頭呼嘯而過。“用一個字形容坐高鐵回家,那就是‘爽’。”在IBM北京分公司擔任研發組組長的黃永安說。
他的家在江西婺源。2016,這個“中國最美鄉村”正經歷著首個人來人往的高鐵春運。
乘坐G321次的黃永安只用了7小時18分就到了千里之外的家鄉。與以前的回家路相比,現在回家“爽”到難以想像。以前,他從北京回家,只能選擇Z67次,11個小時到達九江站,讓老父親來接車,然後再坐3個小時的汽車回婺源。
“現在高鐵直通家門口,父親不用奔波了。最關鍵的,是自己還擠出了寶貴的春節探親時間。”他說。
當然,對鐵路變化感受最大、感情最深還屬在鐵路幹了一輩子的鐵路工人。龍岩站助理值班員袁必金今年60歲了,他一見到記者就高興地說:“在站臺上接了一輩子車,退休之前終於能夠坐上動車回老家了。”
老袁是長汀人,在車站經常值守夜班,以前8點下班回家,他要在車站等上近3個小時,然後坐K572次列車,2個小時後才能到家。
現在,他剛好可以趕上8點40的D6678次動車回家,9點半便能到家。“這兩年鐵路發展太快了,真是沒想到,現在老家通了動車,鄉親們都開心地不得了,我也蠻自豪的。”老袁感慨地說。
未來的鐵路春運會是怎樣?
回眸春運幾十年的歷史,綠皮車、空調車再到高鐵,“出行難”已經悄然變為“走得了”。
未來,春運又會是什么樣呢?
“購票越來越容易,高鐵越來越多,‘走得好’成為常態。”負責給單位同事訂票的張茗瑜特別有感受,“以前找我集體訂票的人可多了,這幾年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就才兩個人。”有了網絡購票再加上提前60天預售後,同事們大多早早就上網買票,安排行程。
高鐵帶來了中國人出行革命式的轉變。截至去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9萬公里,居世界第一,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60%以上。高鐵與其他鐵路共同構成的快速客運網已基本覆蓋50萬以上人口城市。
中國鐵路總公司運輸局營運部副主任黃欣表示,從高鐵來看,目前,中國“四縱四橫”高鐵主骨架基本建成,在區際運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今年全國還將加快建設北京-瀋陽、濟南-石家莊、徐州-鄭州、寶雞-蘭州、貴陽-昆明等多條高鐵。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李紅昌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春運難”還會繼續出現,但是隨著高鐵等交通方式的不斷發展,這一現象將會逐漸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