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悉尼2月1日电(万思琦)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网站报道,在该校研究人员参与的一项国际研究中发现,存在可以预测“躁郁症”患者对相关药物治疗反应的“遗传标记”(指在遗传分析上用做标记的基因,具有可遗传性和可识别性)。这一重大发现为人们了解“心境稳定剂”的作用提供了新视野。
躁郁症,顾名思义,患者会不断在“躁”与“郁”两种极端情绪间转换,因此该病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该精神疾病最主要的治疗药物为“心境稳定剂”,这是一类针对情绪不稳定的药物,最常用的心境稳定剂为“锂盐”。在细胞内和分子层面,锂盐可以抑制过度兴奋性的神经传递。同时,锂盐可降低多巴胺和谷氨酸神经递质的兴奋性,增加抑制性神经递质(氨基丁酸)的传递,参与可以减少狂躁和抑郁发生的氧化应激反应。另外,锂盐对神经保护的作用也是治疗机制的关键,锂盐可能通过抑制糖原合酶激酶-3(GSK-3),上调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影响细胞的信号转导和细胞凋亡等,增加了保护性蛋白质和2型淋巴瘤B-细胞。并且,锂盐通过对GSK-3的抑制,减少患者认知功能的衰退。躁郁症的病理机制与神经细胞受损有关,锂盐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助于其对该疾病的疗效。
躁郁症影响着超过全球2%的人口,而用锂盐对患者进行治疗是其首选。锂盐主要被用来预防患者的躁狂发作和自杀企图。每个患者对药物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仅有30%的患者被确认锂盐有很好的疗效,还有30%的患者则被确认获得了一部分疗效。而剩余40%的患者来说疗效不明显。然而,对于锂盐作为“心境稳定剂”在患者体内所产生的生化反应作用的具体过程和机制,人们所知甚少。因此,精神病学家难以确认锂盐治疗对哪些患者的疗效更好。
此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对2563名躁郁症患者体内基因组的超过六百万个“生物标志”(即“遗传标记”)进行了扫描筛查。最终发现了显著的证据,表明患者对锂盐治疗的反应,与21号染色体(人体23对染色体之一)中的普遍遗传变异密切相关。
该研究报告的联合作者之一菲利普·米切尔教授表示,此次研究是精神病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发现有望探明锂盐在对躁郁症患者的治疗作用中的反应机制。倘若重复进行此次研究,那么就有望改变未来对躁郁症患者的治疗方式。
研究报告的另一名联合作者彼得·斯科菲尔德教授介绍说,此次研究是当前规模最大的有关躁郁症患者对锂盐的反应的全新分析。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国际联合力量,将临床应用专业知识和大规模的基因组学理论学说进行结合,就有望进一步探明和了解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该研究报告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医学期刊杂志《柳叶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