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藤嘉一談8·15:日本人將永遠追尋二戰的來龍去脈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8月15日是二戰日本戰敗投降日,在日本被稱為“終戰紀念日。8月18日,大公網發表了日本問題學者、察哈爾學會研究員加藤嘉一的文章,介紹日本民眾如何看待這個特殊的日子。現摘編如下:

8月15日,是我們投降的日子。從小到大,每年到8月15日,輿論就變得不一樣。

各大報紙毫無例外地撰寫有關“終戰的社論,有的呼籲如何記住那場戰爭,再也不要犯當年的錯誤;有的追究戰爭責任的問題,說那場戰爭還沒有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結束;有的探討到底什麼是符合時代的和平,並如何面對國際新局勢……

看看2014年,即終戰69周年8月15日的社論吧。

《讀賣新聞》的社論以“今年,也迎來了終戰之日為開頭,強調為了維持和平,使得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最小化,日本務必加強日美同盟與國際協調,也肯定了7月份安倍內閣通過的集體自衛權的部分實施。“重要的是,日本今後堅守了讓美國方面感到值得信任、值得保護的國家地位。

《朝日新聞》的社論立場與《讀賣新聞》截然不同,明顯與安倍政權站對。社論表達的意思是,安倍內閣“忽悠老百姓,在沒有充分溝通和說明的情況下,強行通過了集體自衛權的實施,從此開始,日本從“不打仗的國家變成了“可打仗的國家。

坦率說,這些社論的論調和立場,以及兩大報紙的立場紛爭,沒什麼出乎意料,“我們都習慣了。當然,圍繞如何回顧,評價一段歷史,國內容納著不同的主張和價值觀本身是好事,說明這個社會是相對健康的。假設一個社會在總結一段歷史的過程中只能容納一個聲音,那才是可怕的境地。

69年過去了。這個時間不短,至少沒那麼短。這麼長的時間裏,日本人一直在思考。

思考的是什麼?是依然追究“那場戰爭的成因、背景、後果、責任等問題,說明“那場戰爭對日本人的活法與命運來說多麼地意味深長和錯綜複雜。這種思考或許“沒完沒了。

作為一名年輕人,我深信、也已經做好心理準備:日本人將永遠追究那場戰爭的來龍去脈,至少本人在世的期間,肯定不會中斷論戰的。

我注意到,最近有一種輿論似乎超越了“8·15終戰紀念日的意義。

不少日本人認為,日本最後投降的最直接原因在於美國向廣島和長崎投擲的原子彈,其日子分別為8月6日與9日。那麼,日本社會迎來8月15日之前,如何“紀念6日與9日已經是個重要命題。況且,後者或許具備著更加廣泛且普世的、人類歷史有可能共同面對的涵義與教訓。畢竟人類有史以來使用核武器就有那麼兩次。

倘若人類社會有一天,真的願意告別核武器,實現美國總統,也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奧巴馬所提倡的“無核世界,那麼,記住廣島和長崎,至少超越了記住日本或二戰的範疇。

但願,日本人“紀念終戰的意義是超越時空的。

我去過廣島,與廣島人打過交道。他們很反戰,由衷渴望再也不要打仗。廣島人和長崎人是日本和平主義的先鋒,從當前的語境來說,她們也屬於普遍反對安倍政權的某些政策之群體,比如,7月安倍內閣通過集體自衛權的部分實施。在她們看來,安倍是在“突破歷史。

我有時也感到困惑。

日本人對“歷史兩個字是執著不放呢,還是容易忘卻呢?絕大多數中國人和不少日本人覺得“日本人是容易忘卻歷史的民族。這番話,在我看來,不無道理。

不過,看到日本人對“如何清算那場戰爭又這麼地執著不放,作為一名日本普通老百姓,此時此地,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即“執著不放的目的是什麼?我們憑什麼要如此執著?為的是記住?紀念?反思?還是忘卻?

我很清楚,不敢面對過去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不敢清算歷史的政府是沒有希望的;不敢交代真相的國家是沒有歷史的。

但願,紀念為的是往前走。總結過去的目的,無非是為了尋找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