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7月17日電
題:青奧志願者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王恒志
他們是“90後”,他們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被貼上過“叛逆”的標簽,也被認為很“獨”……如今,他們是南京青奧會志願者,將在炎熱的8月為青奧會奉獻自己的熱情與汗水,書寫屬於他們的青春之歌。
(小標題)扮演“砳砳”的準飛行員們
在青奧會上,能跑能跳的吉祥物“砳砳”無疑將成為焦點,但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在那套厚重衣服裏扮演“砳砳”的志願者,是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學院民航(飛行)學院的70名飛行學員。
南京青奧組委志願者部部長單曉峰直言這個工作“很不吸引人”:“穿那個衣服很熱,對身體要求很高,而且又‘不露臉’,我們一開始真擔心沒有人來做。”讓單曉峰想不到的是,這些準飛行員們幹勁一個比一個足。
這70人都是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飛行技術專業大一、大二的學生,飛行技術專業二年級飛行學員郭敏說:“雖然穿著砳砳的衣服會比較熱,但是我們都很高興能夠參與這項工作,也覺得很自豪。”
(小標題)祖孫齊上陣
南京青奧會年齡最大的志願者劉國璋今年已經82歲了,更難能可貴的是,他20歲的外孫、目前就讀於南京理工大學的周崇陽也成了一名青奧會志願者。
周崇陽是在劉國璋的“鼓動”下成為志願者的,劉國璋說:“我想讓我的外孫也感受到志願服務的精神,和我一起把正能量傳遞下去!”
這種奧林匹克精神和基因的傳遞,正是青奧會創辦的初衷之一。而南京也同樣提出了“激勵三代人”的目標,希望奧林匹克精神能代代傳續。
劉國璋說:“青奧會是我們南京人的大事,也是國家的大事,我希望給青奧會作些貢獻,也希望帶動、影響更多身邊的人為青奧會做些事情。”
(小標題)“我又來減肥了”
去年的第二屆亞青會,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康復專業大二女生劉念琪就是一名志願者,她是一名托盤員,工作很“簡單”:每次發獎牌的時候“出場”幾分鐘就行。
但是,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志願者培訓也不例外,為了保證托盤的穩定,每次訓練都要托著4瓶550毫升的水,一動不能動。“訓練場沒有空調,衣服一會兒就溼透了,一開始覺得不難,真練起來兩隻手臂都在發抖,亞青會結束,我足足瘦了20斤。”
“真是太累了。”這是劉念琪的第一反應。但雖然這麼累,一聽說青奧會志願者報名了,劉念琪立刻報了名,“我又來減肥了,”小劉開玩笑地說。
(小標題)不回家的老外
今年夏天,就讀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孟加拉國留學生尼哈德又回不了家了,繼去年成為亞青會志願者之後,他又成為青奧會志願者。
“我會六個國家的語言。”將擔任金陵飯店IOC助理的尼哈德是個語言志願者,說到自己的“強項”可是相當驕傲,他說:“既懂漢語又掌握其他語種是我的優勢。而且自己也是外國人,所以更能夠理解外國人在中國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雖然不能回家,但我爸爸很理解,他也決定要到南京來看青奧會了。”尼哈德告訴記者,2008年奧運會的時候他到過北京,十分喜愛中國的文化,後來就來了中國留學。
身為語言志願者,尼哈德特意提到了一種所有人都能懂的語言:愛。他說:“世界上有幾百種語言,但有一種語言能夠被所有人理解並使用,那就是‘愛’。我希望通過做志願者傳遞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