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维廉:常与学生分享我对中国担当的见解

text

*与学生分享对中国担当的见解 *

(美国)潘维廉

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抗疫国际合作,为全球携手战胜疫情注入了信心。国际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战而胜之。这也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与世界分享的一大经验

最近,我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授予“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这与我写的书《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不无关系。在书中,我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记录和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变革。说实话,不是我感动中国,是中国感动我,感动世界。

1988年,怀着对中国的好奇,我举家搬到了厦门。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我在厦门大学任教,被亲切地冠以“老潘”的称呼,与这里的师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工作之余,我喜欢自驾游历中国,探寻这个国家快速发展的秘诀,感受中国人民与日俱增的幸福感。

今年1月,我和妻子利用寒假回美国看望亲人。疫情暴发后,我牵挂着在中国的朋友们,而他们却以积极、勇敢的态度反过来鼓励我。其间,我收到了很多来自中国的信息,“我们很谨慎,但并不害怕”“疫情发生后,我们有更多时间可以与家人相处,去阅读、学习”“我们一定能战胜疫情,就像历史上曾克服种种困难一样”……字里行间充满了笃定和信心。

事实证明,中国人民以团结、决心和智慧走出了逆境。一个个非凡的举措,让中国抗击疫情取得明显成效,也为全世界抗疫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做好本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实际行动推动抗疫国际合作,为全球携手战胜疫情注入了信心。一段时间来,中国向许多国家伸出援手,包括捐助检测试剂和口罩等医疗物资、派出医疗专家组、组织召开视频会议分享诊疗和防控经验等。

我常常与学生们分享自己对中国担当的见解。如今,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这一富有远见的倡议,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帮助沿线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惠。我的孩子正在非洲做医疗志愿者,听他讲述,即使是在非洲最偏远的地区,也能看到中国人与当地人携手合作的身影,他们帮助非洲国家修建道路、港口、大坝和医院等。

病毒不分国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这样的重大突发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国际社会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战而胜之。这也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国与世界分享的一大经验。

(作者为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厦门大学教授,本报记者陈尚文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