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西|假如特朗普當上美國總統

亞太日報

text

競選集會上的特朗普。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張寧

美國共和、民主兩黨的首場總統預選2月1日在艾奧瓦州舉行,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大幕就此拉開。不管是否喜歡“大嘴”特朗普,美國的精英政治分析家們,已經開始慎重看待他當上總統的可能性。

其實,最終即便不能當選,特朗普的受歡迎,就已經預示了未來4年美國內政外交的某種風向。

特朗普向支持者揮手。

內政:兩黨趨同 民粹抬頭

一些美國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在毒化政治文化土壤。這是倒因為果,恐怕反而是日趨惡劣的政治生態才造就了特朗普的叫好叫座。

進入21世紀,美國還沒有出現過讓人精神一振的政治人物,經濟、社會矛盾反而日趨尖銳。

經歷近10年的萎靡後,美國經濟直到去年才略顯復蘇跡象。然而,失業率雖然下降,工資增長卻並不明顯,中、下層民眾的生活品質沒有得到改善。

在此情形下,一些人把問題歸咎于執政者,不足為奇。

特朗普受到支持者歡迎。

有人說,1000多萬非法移民搶了美國人的飯碗;有人說,外國遊客不用納稅,在美國生下的孩子可以享受美國公民的一切權利,甚至可以當選美國總統;有人說,穆斯林可以在美國隨便建造清真寺;有人說,黑人被打死是新聞,白人死了就不是新聞……

這些充滿民粹主義色彩的觀點,日復一日出現在媒體,折射出民眾對政府的不滿,甚至是憤怒。特朗普也時常引領這些話題,他似乎號准了這樣的民意脈搏。有分析人士說,他的放言無忌,其實是最合算的競選策略。

人們還注意到,特朗普和民主黨人桑德斯的一些相似觀點:他們都認為移民損害美國經濟;主張限制富人,保護中產階級;反對控槍;他們都反對自由貿易。

在共和黨內,支持率最接近特朗普的克魯茲,並不比特朗普更加謙謙君子。假如沒有特朗普,或許克魯茲就在特朗普現在的位置上,用他的右翼觀點呼風喚雨。

特朗普(左)與對手克魯茲(右)在共和黨辯論會上針鋒相對。

有人說,特朗普現在的任性,只是競選策略需要,假如真的當選,他會恢復商人本色,恢復正常神智,講求實際。但即便是政客,也不可能所有的話,都言不對心。

無論是特朗普、桑德斯或是克魯茲當選,奧巴馬的政績工程醫改和控槍,都將遭遇嚴重挑戰。而唯一有可能較好延續奧氏政策的希拉里,卻深陷“電郵門”風波,是競爭者中目前看起來麻煩最多的一位。

外交:更加強硬 更加黷武

特朗普說他佩服里根,那正是美國人認為帶領國家從低谷重回巔峰的領導典範。

特朗普的競選口號“我們要讓國家重現偉大”,也難免讓人想起里根。里根對蘇聯強硬,插足干涉世界各個角落的熱點事件。他的“星球大戰”計劃,被認為有助於拖垮蘇聯經濟,是蘇聯倒臺的重要推手。

特朗普的競選口號“我們要讓國家重現偉大”。

特朗普還說過,對一些不遵守遊戲規則的國家,不能一再姑息遷就,弦外之音讓一些美國人聽了為之興奮。這些人興奮,未必是他們認為特朗普可以當選,而是因為這似乎是華盛頓開始垂聽他們自己心聲的開始。

過去10多年,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軍事行動磕磕碰碰,軟硬皆失;“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恐怖主義勢力逐漸坐大;敘利亞問題曠日持久,難以解決;“阿拉伯之春”則已經成為笑柄。這一切,正動搖美國國民的自信。

有人指責特朗普立場混亂,他曾在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改換門庭,又常發表前後矛盾的言論。

然而,他的橫空出世,貌似荒謬,卻預示著美國政策發生重大轉向的可能。在經歷了奧巴馬8年相對溫和的執政後,倘若發生孕育衝突的改變,並不奇怪。

特朗普在競選活動後離台。

目前,支持率最高的仍然是希拉里,特朗普能否成為共和黨候選人,也還言之尚早。

以往的美國總統選舉,也似乎存在這樣的規律:人們起初會為看起來最不像總統的競選者喝彩,但最後,還是把票投給看起來最像總統的那位。

問題是,今年的選舉中,有哪位競選者看起來更像美國總統?飲用污水,並非因為人們喜愛污水,而是因為他們沒有潔淨水,並且十分焦渴。

  

作者簡介:

張寧說,15年的記者生涯,似乎在不斷演繹一路向西的橋段,仍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級實踐。

2002年至2014年,張寧在10餘年間,五度轉場,先後在巴基斯坦、澳門、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駐站。儘管從業經驗豐富,遺憾一直未能“沖出亞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三個堪稱危險國度的摸爬滾打,令他的肌肉變硬,心腸變軟,略悟生命脆弱而寶貴的意義。

2004年東南亞海嘯、2011年美國撤軍伊拉克、2015年尼泊爾地震……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張寧都在現場,見證歷史。可以說,更多時候他的記者生涯與爆炸、槍擊和災難相伴,與此同時,他也試圖找尋這個世界何以變得如此恐怖和異常的答案。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仍不安寧,戰亂、恐怖、災難、災害,幾乎無處不在,今有幸借助亞太日報這一新媒體平臺,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幫助朋友們了解己身足跡尚未達到的領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張寧說,這些對戰地經歷的回顧,絕無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儕分享內心交織的悲欣,共同為尚在硝煙裡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過來人的心從未離去,仍與你們相伴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