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站《主場新聞》的創辦人之一蔡東豪26日在臉書(Facebook)專頁上表示,由於收支未能達到平衡,決定正式結束運作。29日,香港《新報》發表題為《香港辦傳媒從來不是商業》的社評,原文轉載如下:
香港在這幾十年來,一直流行着一種說法﹕「如果你同一個人有仇,便勸他去辦報紙,或者去拍電影吧。」為甚麼呢,因為辦報紙和拍電影都是投入高,收益不高的行業,投資到這些行業之中,十有八蝕,有的還虧蝕得非常嚴重,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目前在香港,經營所有的傳媒,從電視台到電台,以至於報紙、網媒,皆有着經營困難的共同問題,就是業界中虧蝕的公司實在太多,就算是寥寥可數的賺錢傳媒,也面臨收入減少,盈利愈來愈薄的問題,如果它們把相同的資金投放在別的地方,必然有更佳的回報。
商人願投資因有影響力
如果傳媒的投資回報不高,甚至是負回報,那為甚麼還有這麼多商人,願意投資在傳媒之上呢?答案是:傳媒的特質,就是擁有強大影響力,對於政治、經濟、社會、民心,均有無形的推動力。換個說法,這是一種權力,也是一種社會地位。在全世界,商人怕政府,政府怕傳媒,已經是人所皆知的規矩慣例,也不用詳述。
正是因為擁有傳媒者可以對群眾有推動力和影響力,也即是有權力,所以在這些年來,人們明知道搞傳媒是蝕多賺少,依然趨之若鶩投身去搞,亦出現虧蝕,這也是有目共睹。
今天,經過汰弱留強的幾十年大鬥爭之下,舉凡電視、電台、報紙等等傳媒,均已歸邊,為大集團所擁有,作為大集團喉舌,以擴充集團的政經影響力,又或者乾脆是有着政治力量的背景,把傳媒來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這種種「界外目的」,才有人把資金投資在回報甚低的傳媒之上。
也許可以直接說:在今天,香港所有傳媒,沒有一個是按照商業原則去運作,反過來說,如果是為了商業利益,那就誰也不會去搞傳媒了。電視、電台、報紙這些傳統傳媒如是,那麼,網上傳媒的情況,會不會好一點呢?
網上媒體均有政治立場
互聯網是一門全新的事業,在2000年前後,曾經轟轟烈烈地出現過一輪科網泡沫,香港曾是其中的一員,股票炒得不可開交。然而,在西方、在中國,科網熱除了炒股票之外,也造就了很多的巨型科網公司,例如說,西方的蘋果、臉書、谷歌,以及中國的騰訊、阿里巴巴等等,都是其中的翹楚。可是,香港除了炒科網股之外,又成就了哪一家大型的科網公司呢?一家也沒有!
香港不但在科網商業上乏善可陳,就是在網上傳媒方面,也都沒有任何的商業模式。是的,香港有着一些成功的網上傳媒,吸引了很多網民。例如當年人民力量的「香港人網」,可是,這些網上傳媒均有政治立場,為政治服務,才能夠有動力經營下去。因為,從開始到今天,從來沒有過一份網上傳媒,可以用商業的角度去生存。
所以,如果《主場新聞》如其主事者所言,是一份希望以商業形式運作的網上傳媒,那麼它的倒閉也是必然,因為其他所有的網上傳媒,都不能自負盈虧,《主場新聞》當然也不會例外。簡單點說,《主場新聞》的出現,並非是因為商業,因為沒有人會為賺錢,而去辦一份網上傳媒。換言之,這是一份因有政治立場,甚至是有政治任務而成立的網上傳媒。
然而,無論一份傳媒的政治任務有多重大,當它失去了資金時,也就無法繼續生存下去。另一方面,當它受到政治壓力時,也會有可能難以生存下去。換言之,《主場新聞》的確是為政治而生,但是它究竟是為商業而倒,抑或是為政治而倒,卻未可知,也許兩者均有,亦是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