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13日,2015中國(東莞)國際科技合作周正式落幕,在這場釋放東莞創新能量的科技盛宴上,東莞本土的創新園區、孵化機構、加速器全部參與其中,3D打印、機器人、無人機等科技潮品輪番轟炸創客、市民和科技愛好者的眼球。其中從廢舊工廠中走出來的東莞常平金美科技園備受關注,其瞄準國際市場的孵化思維,讓眾多業內人士稱贊。
另辟蹊徑舊廠房中飛出金鳳凰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國的火熱開展,東莞常平鎮圍繞打造活力宜居組團中心、建設產城融合示范區的戰略定位,大力推進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點利用“三舊改造”模式推動全鎮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不斷完善科技孵化體系,打造“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創業孵化鏈條,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常平金美科技園前身屬于上世紀80年代興建的鎮屬工業城廠區。隨著生產經營成本提高,工業城內企業逐步外遷或停業倒閉,整個園區效益較低,逐漸變成了“廢城”。面對繼續辦工業園區、出讓土地做房地產還是另辟蹊徑“騰籠換鳥”的路徑選擇,常平鎮推出了“三舊改造”、“退二進三”產業發展戰略,把舊工業區打造成為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于一體的完整孵化鏈條,常平金美科技園就是孵化鏈條中的一員。
據了解,建成后的常平金美科技園項目總建筑面積3萬多平方米,是由廣東東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全資打造的常平鎮“三舊”改造重點建設項目,是常平科技園服務于常平鎮及周邊的產業孵化及創新科技載體的延伸。
而截至目前,常平金美科技園已經與東華大學紡織裝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紡織機械研究所,教育部數字化紡織服裝技術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在園區打造品牌創意、產品設計、檢測技術、工藝過程自動化、電子商務、公用服務等六大功能平臺,覆蓋了從原料到產品的整個紡織服裝產業鏈,旨在推動產業智能化生產發展。
伴隨著常平金美科技園的項目啟動,以及眾多創業項目陸續進駐,這座昔日的“廢城”頹勢,逐漸從無人問津的垂死老樹,轉變成為創客、投資人、孵化機構、創業者及科技人次集聚的大社區。
“我們將繼續重點引進智能裝備設計、3D打印、創意設計等科技創意類的企業及個人工作室,并配套創業茶吧、創客咖啡、公寓等業態,同時,我們將在整合科技創新、企業孵化、創意設計、產業服務等眾多優勢資源,構建從源頭設計研發服務,中端產業化服務,前端品牌營銷服務等產業鏈一體化多功能服務平臺”,常平金美科技園負責人張玉告訴記者。
瞄準東莞轉型升級痛點讓轉型更具智能化
東莞作為中國制造業最為活躍的地區,行業的每一次變革都牽動國內整個制造業的神經,可以說,東莞的各個行業的轉型升級,都會被國內各行業作為樣板加以分析。在東莞的這場關乎城市發展命運的升級過程中,常平金美科技園與東莞的其他的孵化機構相比,顯得有些“另類”和特別。
常平金美科技園負責人張玉這樣定位這所還在改建狀態的園區——常平金美科技園旨在打造一個智能裝備設計的創客夢工廠和國際化的裝備制造服務業集聚區,助力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和工業4.0的布局發展。
看似宏大的定位,實際上與目前眾多以互聯網、智能穿戴、創意孵化項目有著本質的區別,而這種區別就是常平金美科技園瞄準的方向,是直指現在工業制造中最需要革新和最能為企業帶來實際轉型效果的各種痛點。
在張玉看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中國制造業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用工難題和轉型升級的壓力,例如毛織產業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如何快速推動“機器換人”,擺脫用工難困難和技術更新換代的壓力,是每間毛織企業都要深思的課題。
“目前針織工業面臨若干挑戰,首先傳統針織生產技術難以支撐龐大數據處理,其次如何將海量數據轉化為有效服務提供給客戶,這是實現智能生產、建設智能工廠的現實瓶頸。”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針織專業委員會主任、江南大學教授蔣高明的觀點也印證了張玉對毛織行業痛點的分析。
針對這一產業難題,在常平鎮政府的指引下,園區成功與東華大學、智能針織軟件(深圳)有限公司三方聯袂共建“針織智能化協同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目前推出的毛織行業機器換人計劃,通過衣拿吊掛系統和智能下數紙,成功研制出了一套智能化生產線。
據了該項目負責人麥松良介紹,該項目能做到就是一根線進,一件成本產出,整個工序流程全部由智能系統自動分配。“通過該項目,不僅節省了毛衫在各部門流轉所需的人力,也節省了各工序各工人不必要的操作時間,從而提升工作效率,另外各部門的生產情況通過吊掛系統也可直觀的顯現出來,方便生產安排和及時調整。目前設備已經得到了全國大部分毛紡織基地的企業采購,其中廣東東莞、內蒙古、山東、浙江很多毛織企業都采用我們的設備”麥松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