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萧风尘仆仆赶到现场时,发现一辆大型厢货正停在路中央,一些陌生人正在把他的单车不停往上运——这是共享单车行业折腾到第六年,出现的一个新群体:第三方“扣车公司”。王萧觉得,那厢货车就像长着一张大嘴,张开了,就把单车全部吞了进去,然后合上,扬长而去。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能为力。
这些单车被拖去了哪里?
“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太夸张了”。在共享单车公司里做运营的马明,收到了同事去外地处理被扣押单车的照片:一个北方城市的扣车场里,大概500平米的的区域密密麻麻地停着至少上千共享辆车。紧接着,同事发来完整版视频——照片里的场景只是一个小小角落。视频的开头,是一句讶异的粗口,那是另一个刚赶到现场的同事被震惊到了。
“扣车”已经成为共享单车3.0战局里的新关键变量。
共享单车的1.0版本更像是群雄逐鹿的低门槛游戏,拼的是谁能更快速地将车子铺出去、更多补贴,过程粗放而高调;2.0版本拼的则是战略和资本,洗牌后绝大部分玩家退场,只有拥抱巨头的公司才能延续生命。
那么3.0版本是什么?精细化运营、胶着战……也都是答案,但种种迹象指向四个关键字——投放配额。
共享单车是一门需要投放规模的生意。但如今对几家大小巨头来说,难点不在资金和产能,如今真正的难点在于:各地政府分发的合规配额十分有限。
长沙已经打响了今年共享单车“配额争夺战”的第一枪。
这意味着风声愈加严峻。从2019年开始,北京等几个超一线城市都开始规划配额,二三线城市随后也大多跟上,目前80%都是配额制。只有长沙等一些对共享电单车的包容度较高的少数城市并未实行配额制,这也是为什么过去几年里,先后有十几家电单车企业前赴后继相聚于此。
但从2020年底开始,湖南省长沙市交通运输局等三部门集中约谈6家共享电单车企业,要求3天内清理回收近40万的无牌照共享电单车,这些共享电单车将被堆放在43个暂存场地,总面积超过19万平方米。
这意味着,相比此前已有的投放量,能够留下来的电单车只有这个城市巅峰时期的不到三分之一。
如果你是共享单车企业的运营者,你该怎么办?
强投、黑客
一个城市里,投多少量共享单车算够?监管部门和共享单车企业的答案是大相径庭的。
以北京为例,据36氪了解,美团、滴滴、哈啰三家公司的单车目前配额加总起来不超过60万辆——配额数某种程度代表了监管部门的想法。
但有已经离职的共享单车企业高管对36氪分析,在共享单车刚兴起的2017-2018年,ofo在北京投放辆超过120万辆、摩拜投放了100万辆——总量200万辆单车(其中包括一些难以避免的破损车)对这个两千万常住人口的大城市可能是个合适的数字。
2-3倍的数量分歧之下,企业们只得再想办法。
表现好的企业,能争取到更多的配额。不少地方政府都会要求半年到一年的试观察期,想观察期后拿到更多配额,最老实的方法,还是提升技术和运营。例如企业是否使用北斗定位系统,能否实现定点停放达成率,以及在规定的投放地点设置电子围栏和禁停区。“如果不具备这些,有些地方就是不给你投放指标。”
但竞争和资本压力下,企业们未必能耐下性子,走正统路线。
去年5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通报了一则消息:某共享单车企业存在严重车辆数据造假,报备率高达99.9%,与当月现场核查数据(63.8%)有较大偏差。
“报备”和“核查”,源于2019年北京市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办法。目的是为了控制超额投放,方法则是,让单车方给所投单车建立电子标签,数据接入政府的备案系统,方便政府监测投放数量。而监管部门会随机扫码核查大街上的单车,如果单车未在系统备案内,就视为超额投放。
诡异之处在于,有知情人士对36氪称,有一天交委的内部系统升级——这件事交委并没有事先通知企业——所以交委数据库无法接受传输数据。但在那一天交委的系统上,却依旧多了700多条这家公司上传的报备数据,而且程序恢复使用后,监管平台又收到1300余条未经微信核查程序上报的该企业单车数据。
换句话说,如果情况为真,那么这家公司通过某种技术手段(一种未经证实的分析是,该企业或许是黑进了交委的数据库),可以不受限制地上传数据,即使超出了政府规定的限额也不会引发警报——这样交委的人随便扫大街上哪辆车的码,都会显示已经备案。
“露馅”纯属意外,如果没有那次系统升级,企业方可能依旧还是一个“好孩子”。
当然,不是所有地方都像北京这样,能靠技术来监控投车数量。于是就有了“强投”:靠搞定某个街区,进而实现在一整个城市投车。
有单车方人士对36氪承认,如果业务无法进入某个城市,往往会想办法和市内某个区或街道达成协议:单车方通常会在当地注册互联网分公司,满足该区招商引资的需求,交换条件就是单车方在当地投单车时,对方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后,当车子们被用户骑到其他区域,“这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当2019年北京还没采用单车身份管理时,青桔正式进入北京,中午在西二旗地区投放,当天晚上就被政府约谈要求回收。但是36氪了解到,第二天成批的青桔单车都消失了,并不是被企业收走的,它们是被用户骑到了各个区域。
“企业是有一些时间来试探政府的底线的”,一名共享单车业内人士称。通常来说,企业超额投放后,可能会立刻被政府约谈,要求期限内整改,但是类似的约谈往往会经历两到三轮。“如果企业还是不改,才会吃罚单,一般是几万元钱,这已经算是顶格罚款了,”上述人士称,企业可能要经过三四次的罚款,才会触发强制整改——单车全被拖到扣车场,责令限期拖出该城市——但可能强制整改还没有触发,企业的车子已经遍地都是。
一家在上海起初并没有投放资质的某单车品牌,在当地成功投放进10万辆单车时,内部搞了一个庆功会,结果现场照片意外流传出去后,公司很快被管理部门约谈。有业内人士对36氪说,10万辆往往一个里程碑,“如果企业能在一个城市投进来这个数字,就意味着车到处都是,管理部门很难阻止他们发展下去了”。
强制进入城市,然后超额投放,可能是企业在无法说服政府开放配额后最冒险的孤注一掷。能这么干但迄今为止没引发大问题,是因为单车生意跟网约车不一样:网约车会让出租车利益受损,引发抗议,但共享单车不会引发抗议,不造成污染和拥堵,顶多是有些占道。
问题在于,政府采取配额制,是启动了一个管理杠杆——做好了奖励配额,做不好就减少配额,从而促使企业精细化运营、优胜劣汰。“但是超额投放让惩罚形同虚设,让奖励也失去价值。”一名共享单车业内人士说。
暗斗还是和谈?
“配额”也可以成为一种钳制对手的手段:如果自己拿不到更多投放配额,那就想办法让对手的车子“变少”。
共享单车从业人员王萧(化名)称,有段时间,他们在某些区域的单车经常突然之间变少,但它们并不是被骑走的。调查和追踪监控后,他发现,车子都被竞争对手用调度车运到了郊区、山里,甚至是河里。
这次单车大“迁徙”,在王萧公司的竞争对手内部,被叫做渡江行动,其辐射范围覆盖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几个城市。
还有的公司选择了更“省事”的方式。一名上海的单车运维人士称,他们有段时间发现,自己和另一个对手的车子总是被自称交管单位委托的扣车公司大规模运走,然后扣押在一个停车场里。“第三家(竞争对手)的也有,但是远没我们两家这么多”。两家公司该地员工私下联手调查后发现,该停车场的租赁合同上,写的正是第三家公司的名字。换句话说,竞争对手假扮成合法的扣车单位租下了停车场,专门用来扣竞争对手的车。这件事最终以被扣车的两家车企报警收场。
假扮成交管人员也是一种办法。去年夏天,王萧发现,自己公司的一批车子被人在二维码上贴了“条子”,上面显示“违规投放”——监管人员如果在抽查中发现车子是没有备案的,确实会贴一张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条子。这个条子会导致用户无法扫码,进而无法开锁骑车。
“但是我们的这批车都是确定备案了的,出现这样的情况就很奇怪”,王萧说。于是,他们派运营师傅在各个区域观察了几天,终于在一天凌晨发现端倪:他们看到几个人拿了一摞“条子”,贴在自家车子的二维码上,为首的那个人正是竞争对手的员工。
“太阴狠了,不但减少我们可以用的车子,而且贴了‘条子’的车一批批摆在那,会给监管人员留下很坏的印象,简直像在招摇过市。”
不过,最简单的办法还是利用监管给竞争对手“捣乱”。另一名共享单车内部人士刘星(化名)称,今年开始,他们推出了针对竞争对手的十大阻击策略。其中包括,安排运维人员在街上搜集对手的停放乱象,并拍下照片和视频,“拍的越夸张越严重越好”。这些内容不久后就会被发送给监管人员。
打举报电话也是狙击策略中的重要一部分。刘星告诉36氪,今年夏天,他们就曾多次打电话给有关部门,举报其他两家的仓库有消防问题。
但是几家公司偶尔也有能达成一致的时候。一名东北的共享单车运维人员称,当地一个停放“违规单车”的扣车场曾提出,单车企业每“帮忙”送进两辆竞争对手的车子,就可以免费取回一辆自己的单车。“不过我们几家后来达成共识,都没有这么做”,这名员工称,“我送进去对手的,对手也会送进去我们的,搞来搞去就是恶性循环了,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
相比共享单车的同行企业,更大的威胁,其实来自“扣车产业链”。
扣车产业链
在扣车场里,每一天都不缺少生意。
王萧们要骑着小三轮车,在一个又一个方圆几百平米到上万平米不等的扣车场之间不断寻找,找到刚被扣下的车子的下落,然后谈赎车价格。
“对方多是一些不好惹的人”,另一名共享单车运维人员称,一些扣车厂专门会雇佣身材魁梧的“壮汉”,让他们穿着迷彩服守在那里,做好“一看价格就不好谈的架势”。
一名单车运营人员称,他们有一次想把被扣押的几千辆单车赎回,一开始对方扣车场报价每辆车15元。“我们内部沟通之后去赎车,对方看我们连价格都没讲,就直接把单价提到了25块钱”。这名工作人员很为难,他试图和场子的负责人电话沟通下,结果对方“提醒”到,“再讲下去就30块钱,你爱谈不谈”。
总之,赎车价格不菲。据36氪调查了解,全国各地,赎回一辆单车的价格从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一些地方赎回一辆电单车的单价成本高达数百元。
考虑到扣车辆数,这笔赎金总量十分可观。王萧说,最多的时候,有扣车公司一天在全区范围内就能扣下5000辆车子。事实上,赎车款早已超过运维成本了,“最保守估计,每家企业上亿的支出肯定是打不住的”。
之所以有“扣车”这回事,要么是车子们违规投放,要么是没有摆放在停车区域里,相关人员才能把车收走。
但事情逐渐演化:早期,共享单车企业此前多是从管理部门免费取回车辆,再重新合规投放。但渐渐的,监管部门只落实总量控制和管理停车秩序,委托第三方公司对超投车辆进行回收——这些第三方公司此前经营范围包括停车管理、单车运输、路面清障等,还有一部分是此前和共享单车企业有合作的第三方运维公司,并没有获得政府授权的资质。这些企业大多自负盈亏,逐渐自行摸索出以收取共享单车、电单车赎车费获利的商业模式。
近两年全国出现了大大小小上千家扣车公司,或许正是看中了这个“有利可图”。一名共享单车企业上海运维负责人透露,目前上海有大概200多个扣车场,全年扣车峰值上百万辆。北京的一名负责人则称,全市有90多个扣车场。
扣车,已经从正常的城市管理行为,在过去两年演变成了一条黑灰色的“扣车产业链”。
被扣押车辆是否属于合理投放?36氪在昌平区走访时发现,有一名代收人员直接叫停了一辆正在使用中的共享单车,以车子属于违规投放为由,催促消费者锁车离开,然后将车子搬上了回收调度车辆。
虽然36氪询问的多数停车场工作人员称,他们扣下的车子属于违规投放,或者没有按照规定摆放,不过也有不止一位员工表示,公司鼓励他们多收车。
赎车快也未必是好事。一名滴滴青桔内部人士称,他们发现,赎车费交的越爽快,赎回的车辆越多,“扣车场下次扣的就越快越多。可能下次扣的还是我们刚取出来的那批车”。
但去年年底时,有滴滴员工称,北方城市的扣车情况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即使车子被扣了,因为企业们也不急着赎回了,毕竟赎回了停在外面也少有人骑,“干脆把扣车场当仓库用”——车场们反而扣得少了。
无奈之下,有的企业干脆选择“包年”。刘星称,他们曾和某扣车场达成合作,每年一次性缴纳上百万元“停车代看管费”,之后就可以悄悄地分批次取回被扣掉的车辆。“其实是可以不扣我们的车子的,但是扣车场要给监管部门交代,同时也要做给我们竞争对手看”。
黑产之下,政府的配额制度可能会达不到原有目的。如果扣车公司收车的本质并不是促进企业整改和减少车辆投放,企业花钱就可以重新获得投放的资格,那这最终还是会演变成一场商业资本游戏。
这场扣车游戏目前还看不到该如何结束。
成千上万量单车和电单车们将继续被装载车、挖掘机反复推拉、铲起,甚至碾压,直到在最小的占地面积里被亲密无间地叠成一座又一座车山,然后轱辘搅着轱辘,车把拧着车把,姿态别扭——这几乎是成本最低的管理方式,而且,可以给更多的车子腾出空间。
“特别心疼”,上述共享单车运维人员说,“就算一辆结实的小汽车,被挖掘机推一下,也是会坏的呀”。
消耗体力的赎车工作也看不到该如何结束。摞在一起的车子极大降低了赎车的效率,通常要两三个人一起,摸索着接近那座“山”,从各个品牌单车的裹挟里拽出一辆自家的车子,再小心翼翼地整理好。一天下来,经常只能收回几十辆车。
有一次,王萧配合同事去外地赎车,看到扣车场里几万辆单车被整整齐齐地摆放着,黄色的、绿色的还有蓝色的,甚至尽量被按照颜色划分区域。他突然有点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