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6月5日电 (陈杭)北京市疾控中心党委书记黄春5日在发布会上表示,组织专家力量编写了《北京日常防疫指引》,倡导民众养成科学佩戴口罩、随身携带口罩的好习惯。
** 引导民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为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做好北京市应急响应由二级调整为三级后的防控工作,促进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北京市疾控中心组织专家力量编写了《北京日常防疫指引》。
《北京日常防疫指引》共有七章60个情景,内容涵盖民众交通出行、外出就餐、购物、游玩、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生活场景以及商务洽谈、田间务农等工作场景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管理者在防疫方面应该做到哪些,民众应该遵守哪些规范等,并对如何佩戴口罩、预防性消毒、健康使用空调、患病后如何就医等提出科学建议。
北京编写指引的目的是,将常态化防控措施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引导民众从生活细节做起,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扎堆、保持社交距离、倡导健康饮食习惯等成为日常生活工作行为规范,引导民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北京日常防疫指引》在此前发布的其他防控指引基础上,将此次疫情期间的一些好做法、有效措施进一步明确,比如要坚持“四方责任”、用好“北京健康宝”,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等等。
黄春提到,广泛征求并吸纳了北京市疫情防控各工作组、行业主管部门、业内专家的意见建议,并通过各种媒体向广大民众征集意见,对合理化建议均进行了补充调整。
“今天发布《北京日常防疫指引》,也是提示大家在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境外疫情,当前仍在持续流行,外防输入的压力仍然巨大。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参与,自觉养成健康行为,才能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黄春说道。
** 不戴口罩要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黄春表示,下调至三级响应级别后,有些重点人群、重点场所还是必须佩戴口罩,但另外一些情形又不能过度佩戴口罩。
他称,倡导广大民众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落实好《常态化防控下公众科学佩戴口罩指引》,树立和保持自我防护、自我防范的健康意识,养成科学佩戴口罩、随身携带口罩的好习惯。
比如在医疗机构、出入境口岸、隔离场所等职业暴露人员,到医院就诊、陪护、探视人员,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人员,以及前往人群拥挤、通风不良的室内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随时佩戴口罩。
年老体弱者、患慢性病人员、孕妇等外出时,需与他人密切接触而又无法确定风险时,建议佩戴口罩。
在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情况下,户外可以不戴口罩,在消毒通风良好、严格健康监测的室内场所,包括会议室,可以不戴口罩。
他提示,在不戴口罩的场景下,更要注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在单位和居家时注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必要时使用消毒手段。有关行业和单位可根据各自工作环境特点,在疾控专业机构指导下,制定具体场景下佩戴口罩的指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