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7日電題:絲路興則西部興的歷史啟示
新華社記者潘瑩
“面向國內13億人口大市場,背靠中亞、西亞、南亞又一個13億人口大市場。”作為中國向西開放橋頭堡的新疆,對擁有國內外“兩大市場”的豪氣並非古已有之。事實上,在古絲綢之路衰落後的相當長時期裏,歐亞大陸腹地包括中國西北在內,曾是一片相對沉寂的“荒地”。
總體來看,位於絲綢之路中國西北段的區域,基礎設施普遍比較薄弱,人均收入水準較低,人才匱乏,開放程度不高。尤其在新疆部分“路到頭、水到頭”的地方,遠離大市場,被稱為“口袋底”。
塔吉克族民營企業家馬依爾江小時候是吃不飽飯、沒鞋子穿的苦孩子。改革開放給他帶來機遇。1986年,馬依爾江從和田購置了5塊地毯,在家鄉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一售而空,掙到1200元,成了他經商史上的“第一桶金”。靠賣地毯起家,他又跑起邊貿生意,向中亞乃至歐洲市場出口巴西的砂糖、越南的大米、福建的海鮮。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又給馬依爾江這樣的企業、商界人士帶來新一波政策機遇,並借此把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強。如今,馬依爾江的生意做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資產過億元。
西部大開發戰略不僅使新疆一躍成為中國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也使昔日荒涼的大西北稱為投資熱土,西北各省區在基礎設施、民生改善、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取得豐厚“紅利”。
在烏魯木齊絲綢之路經濟帶國際研討會上,來自陜西、青海、寧夏、四川、重慶、新疆等地的專家學者,暢談經濟帶建設給西部帶來的新機遇。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裴成榮表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將使西部大開發戰略進一步深化,西部內陸地區開放開發水準提高,西部地區與中亞國家經濟聯繫進一步加強,實現經濟持續增長與穩定發展。
“經濟帶建設絕不是簡單地重塑古絲綢之路,而是融經濟、政治、外交、國防、能源、安全等為一體的跨時空的歷史超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研究室主任趙德儒說,對西部地區而言,是中國向西開放與西部大開發大政方針的整合。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黃仁偉認為,新絲綢之路是中國市場與亞洲市場、歐洲市場的新通道,它將改變歐亞市場主要通過印度洋-大西洋海上通道的傳統路徑,從而根本改變新大陸航線發現以來的東西交通模式。
“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的成功運營印證了這一點。從中國重慶出發,經新疆阿拉山口或霍爾果斯口岸出境,進入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到達德國的杜伊斯堡,這趟全程1萬多公里的大通道把中國西部與歐洲緊密聯繫起來。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楊麗瓊說,“渝新歐”通道的發展離不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宏觀環境,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框架下需要“渝新歐”這樣的項目來承載。
如果說“絲綢之路經濟帶”立足中國西部地區的發展和開放,“海上絲綢之路”立足中國東南部沿海進一步向亞太地區開放,那麼“一帶一路”構成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戰略新格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李新說,二者結合,為發展中國西部地區,實施向西開放的戰略,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絲路興則西部興。當前,新疆貫徹落實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加快對外開放步伐,著力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青海省提出把絲綢之路經濟帶打造成向西開放的“主渠道”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寧夏則提出建設區域性對外大通道、國際化的伊斯蘭金融中心。
波蘭信息與外國投資局主席代表、波中經濟合作中心主任俞洋看好中國西部,她對記者說,目前,波蘭與中國經濟合作願望強烈,當然,去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合作空間有限,西部的礦業、裝備機械等,很有吸引力,雙方完全能夠互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