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 四四
200年前,英國作家塞缪爾-約翰遜說,如果你厭倦了倫敦,就是厭倦了人生,因爲倫敦有人生所能賦予的一切。
在倫敦逗留的10來天,每天都發掘著不會重複的驚喜。
倫敦有著摸不透脾氣的天氣,現代與歷史交織合拍的建築,已經被手機取代卻留下觀察城市的紅色電話亭,不管亮什麽燈都隨意走的過馬路方式,博物館中隨處可見的大英帝國輝煌宣介,總讓人感受著英國人對過往的驕傲與留戀。
在英國海事博物館中,詳細展示著英國航海和海軍的發展:軍事上,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爲海上霸主,贏取英法戰爭,擊退德國戰船,還有克裏米亞戰場上對俄國的勝利……航海上,實力雄厚的英國商船將歐洲、北美大陸、拉丁美洲、非洲和印度洋的人和貨物的貿易連在一起,東印度公司成了印度和周邊一些國家的主宰……展覽的解說幾乎不提失敗,滿滿的都是“榮光”。
當然,海事博物館只是英國諸多集納榮光的一個地方。在倫敦,無論是在白金漢宮門前,還是威斯特敏斯特議會宮內,你都能看到如日中天、統領萬邦的維多利亞女王的雕像或畫像——正襟威嚴,遠眺大地,手托地球,將日不落帝國帶到頂峰。
倫敦也有沒過兩天就擺出來讓公衆隨意翻閱議會開會記錄,青年們上街遊行反對美國總統,關心國際政治如北京出租司機,貢獻了《大憲章》和議會制的大不列顛,指點世界似乎還是本能。
兩次大戰,讓英國光榮隱退,將霸主地位主動交給了曾經被自己一手建立發展起來的美國人,頗有識時務者爲俊傑的禅讓之風。這是對“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最好的一次破除。
帝國雖遠,但英國絕不願意變成“小不列顛”。現在,英聯邦國家仍然包括了52個主權國家或屬地,英國女王還是16個英聯邦國家的元首。英國皇室例行訪問,英聯邦運動會定期舉行,象征性的王權仍在。美國至少也沒將小弟們納爲自己的聯邦國。英國人也會常說,美國霸權是建立在大英帝國的歷史遺産之上的。
于是,美國選個英國人不喜歡的總統出來,從競選階段,英國人民就各種表達不滿和厭惡,以至于下議院專門達成個協議,要禁止這位總統訪英時在議會演講。再細數下一周的地鐵報,這位總統占據了半數以上封面,每日重點版面絕對都能看見關于這位美國總統的消息和言論。倫敦人民更是將言論變成行動,連續幾天上街,抗議的不是本國的空氣汙染,也不是本國的地鐵騷擾,卻是離自己十萬八千裏還隔著個大西洋的美國總統。
如果說,美國人只喜歡管管鄰居家閑事兒,都認不全世界地圖;那這些天我所看見的英國人,准確的說是倫敦人民,真是替國際大事操碎了心。
倫敦還有著一身酒氣看球滿場髒話的球迷,淩晨地鐵上騷擾女性的小混混,房檐下和橋洞中的流浪漢,酒店、餐館等等服務崗位上操著東歐、南歐口音的移民人群,多元社會的另一面讓人不得不想起對脫歐還是留歐這個百年問題的全民瘋狂。
一位在英國工作的好朋友跟我說,晚上要離醉酒的小青年們遠一點。不久前,一個波蘭移民剛被幾個醉酒的英國青年打死,沒有理由,就是因爲發出了波蘭口音。
在飛往倫敦的飛機上隨意翻了翻民國教育思想家余家菊寫的《英國史》。余先生尤其重視英國國民的國家主義的形成。
一位劍橋大學的歷史教授在倫敦的地鐵報上撰文說,“歷史告訴大家,英國從未親近歐洲”,大抵也是說的這種骨子裏的國家主義。
在參觀威斯特敏斯特議會宮的時候,一份前日的上議院開會記錄就擺在桌上供遊客翻閱。“脫歐”必然是關鍵詞,看時間記錄,從午後一直發言到晚上11點多。很多人把如今的“脫歐”認爲是英國國家主義的回歸。我覺得,即使多年來奉行多元文化主義政策,英國的國家主義從未遠離。
英國的那位好朋友還對我說,一位導師問了他三個問題。其中一個讓人頗爲深思——爲現代社會貢獻了工業革命、《大憲章》、議會制等種種財富的這個日不落帝國,今天在給世界貢獻著什麽?
他沒有答案,當然我也沒有,畢竟,我只是走馬觀花地遊覽了這座城市。
不過,腿腳再疲倦,倫敦也不會令人厭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