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执法别太僵硬了

新京报网

text

近日,有包头本地电商平台发起了了0.1元能买到“韩国标准KF94”口罩的活动,但该活动一度被包头市场监管部门叫停。叫停的原因,是这批口罩“没有进口标识、没有中文标识、没有进货渠道”等。

但此事几天后迎来转机,14日,包头市政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指挥部工作人员表示,原本被叫停的口罩捐助活动,现在已经允许平台继续配送了,“领导非常重视这个活动。”

疫情肆虐之下,口罩作为基本防护用品,在市场上非常走俏,价格水涨船高。企业只以0.1元的价格,向民众销售口罩,可谓地地道道的良心价。但这样的公益活动却因口罩没进口标识等被打上违法标签,一度被叫停,颇显尴尬。

得承认,包头市场监管部门一开始这么做,用意无可厚非。口罩作为医疗器械,攸关公众生命健康,监管部门有责任对市面上销售的口罩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相关法律对于口罩生产销售,也有严格要求。

但眼下毕竟是特殊时期,面对口罩供需失衡,民众一罩难求,最大问题是,怎样开拓货源,让更多口罩得以上市,满足民众需求,平抑市场价格。

这倒不是说,为了抗疫能纵容假冒伪劣口罩“上市”。只不过,“没有进口标识、没有中文标识、没有进货渠道”等合法手续的口罩,也未必就该和伪劣画上等号。以此次0.1元买口罩的活动来说,相关平台已经提供了从韩国进口的口罩手续,其中包含物品认证书、安全健康经营系统认证书、危险性评价认证书等资料。

在此背景下,若还固守日常的监管思维,机械执行法律,而不灵活处理,结果将是,法律确实严格执行了,但民众利益受到了伤害,疫情防控也难以有效落地——那些口罩具备的多重手续,已足以证明口罩的质量合格,不存在健康风险。如果这时还死抠法条,把这些口罩贴上违法标签,显然让法律变得不近情理。

而对于监管部门而言,严格执法不等于照搬法条、僵化执法。特殊时期,执法者也要拿出适当的灵活性。

如今,在调查了解后,包头有关部门已允许涉事平台继续配送口罩,这也算是及时纠偏。

但我们也应看到,包头发生的这起口罩因“缺乏手续”被叫停的事件,绝非个例。疫情发生以来,许多地方都发生了无中文标识口罩被举报,受到监管部门查处的事件。有的地方监管部门甚至直接给这类口罩贴上“伪劣”“三无”等标签,对商家处以重罚。

若被查处的口罩确实是地下工厂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对此当然该严惩不贷。但有些被查处的口罩,情形恐怕也是和包头这起事件类似,即有国外的相关认证和手续,但未获得国内相关部门上市许可。

对此情形,各地执法部门不妨灵活把握,防止严惩违法变成苛刻执法。监管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恪守法治精神、拿捏好善治分寸,这样才能跟民众期许相向而行,才更有利于抗疫大局。